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8-07 星期四
专题为纲 精准分层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

  近年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强引擎—全链条—专题式”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模式。在泛黄的档案里,在博物馆的文物前,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思政课,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推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苏州经验”。

  档案里的思政课:用红色记忆熔铸“时空对话长廊”

  档案整合,汇集鲜活历史素材。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优势与地方丰富的红色资源特色,将尘封的档案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学院联合苏州市档案馆、苏州革命博物馆等机构,梳理出各历史时期的珍贵档案,如新四军在苏南、苏州解放、乡镇企业发展等资料,并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用红色档案讲好苏州故事。

  技术赋能,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在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AI技术瞬间将学生们带入1925年五卅运动的街头现场。此时,这些档案不再是静态文字或图片,而是通过情景剧演绎、VR虚拟仿真体验等形式,被重新“激活”。技术赋能使档案从静态文献升级为可交互的历史情境,学生认知模式实现从“听故事”到“触历史”的范式转换。

  以档为锚,贯通学段教学目标。在“档案里的思政课”中,学院着力构建“档案认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教学目标进阶体系:小学生通过档案卡通绘本培养道德情感,初中生感知档案意蕴打牢思想基础,高中生开展档案对比提升政治素养,大学生推进课题研究增强使命担当。通过梯度目标设计,使档案成为贯通各学段的“价值锚点”。

  场馆里的思政课:让历史文物成为“立体教科书”

  分层推进教学设计,实现认知螺旋上升。在“以思政为纲,织就苏式传承新锦”为主题的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江苏)实践研修活动现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创新实践分层教学理念,实现学生认知螺旋上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性学习,通过苏绣精、细、洁、雅之特点描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阶段重在体验性学习,品味苏绣手艺者的匠心精神与创新技艺,让学生体悟劳动价值;高中阶段重在常识性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技术演进与社会制度关联,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实践创生,开展“让文物活起来”等课题研究,增强学生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感。

  主题式课程集群开发,强化教学内容衔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苏州市中小学在以“‘砖’铸自信,‘窑’望未来”为主题的示范教学活动中,以御窑金砖为核心,设计《一块砖: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一块砖:技艺与匠心的淬炼》《一块砖:文化与时代的对话》系列主题,面向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开展沉浸式教学,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博物馆场域、历史文物与当代表达、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这种分层探究正是“场馆里的思政课”专题设计的生动缩影,让文物“活”起来,真正实现场馆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

  场馆教学空间再造,拓展教育场域功能。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构建“1+N场馆教学联合体”,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轴心,联合苏州市各类博物馆、各类展示中心等,形成教学网络,将场馆空间转化为立体化课堂,实现教育场域整合与功能迭代。

  行走的思政课:将伟大变革现场打造成“行走的课堂”

  搭建“三位一体”成长坐标。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倾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搬进历史文化街区,搬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搬至乡村振兴一线,实现历史文化实践、改革发展实践、乡村振兴实践的有机融通,形成历史纵深、现实维度、未来指向的立体化成长淬炼坐标。

  深化“知行合一”融通机制。在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走进社会大课堂,在重大事件发生地拍摄了4000多个微视频,在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

  实现“由内至外”价值实践。依托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身体在场、情感共在、精神共鸣,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身化生命体验,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历史深处的红色档案到博物馆的千年文藏再到伟大变革的时代前沿,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研制教学专题,以“小切口”精准切入,以“大幅度”系统重构,以“深层次”探究真知,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入动能,激活思政课“一池春水”,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朱蓉蓉 张建晓)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专题为纲 精准分层 朱蓉蓉 张建晓2025-08-07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 2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