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5-07-29 星期二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教融汇 以理论研究打造育人高地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科教融汇,通过办学理念的提升、平台条件的塑造、融合氛围的营造等,推动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产出科研成果的同时,培育更多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学院在开展各个层级科研攻关活动的基础上,反哺教育教学改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引领人才培养工作,以理论研究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取得了一系列科研和教学成果。

  科研培训与竞赛是科教融汇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传授与讲解,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其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研究习惯,成长为德才兼备、视野开阔、自信自强的新型理论人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引导其在科学研究中严守学术规范,于2024年9月举办了有针对性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讲座。主讲教师从学术规范的内涵出发,通过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深度分析,讲解了学术不端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应的处罚措施,进而强调了科学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指出坚守学术道德、杜绝学术失范是全体科研人员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2024年11月,学院组织开展了“教授成长故事会”主题讲座。主讲教授以“你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主题,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重点讲解了“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研究”“如何实践”等问题,这对于学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提升学术探索的兴趣与勇气具有显著的启迪作用。在开展有效科研培训的基础上,学院适时举办科研竞赛,有助于提升科研培训的教学效果。2024年11月,学院组织开展了第十三届“挑战杯”扬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院级初赛,在学生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对30个课题组的参赛作品进行评审与选拔,总共评选出23组作品,包括本科生20组与研究生3组。该竞赛显著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学习兴趣,对于理论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践调查与研究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培育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政策解读能力与案例剖析能力,从而把科研精神与科研方法较好地渗透进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整体性提升。2024年9月,学院聚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本次活动的共有33个团队,撰写调查报告342篇。学生来到扬州市江都区七闸村,思考移民社区共同体获得重塑的可行路径,分析共同体塑造对于移民社区优化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移民社区治理的有效对策;学生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开展长征精神实地探访活动,通过走访革命遗迹,领悟长征精神,并发掘其对于当代实践的启示作用。2025年寒假,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红色教育”“国情观察”等多个主题,了解江苏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回溯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探访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领略大运河文化的魅力,思考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评价大运河生态改造实效;调研无锡市滨湖区网约车司机党群服务中心,实地考察“党建+产业+企业”的综合治理体系,探讨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问题。

  学术对话与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把握学界的关注点与争论点,在沟通中实现互鉴,在对话中增进学识。2024年7月,由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创新论坛顺利召开,论坛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研讨的主旨,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并形成实践运用思路,从而推动学、研、做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2024年11月,学院参与主办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伟大成就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术研讨会,参会专家分别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广州大学、常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运筹的内在逻辑”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会议研讨、总结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历史经验,对“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怎样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有助于学院党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2024年10月,学院与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联合主办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着重探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路径与策略,及其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在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下,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术研究,并让参会学生接触、理解、思考“全球治理”相关理论问题。

  (谭爱国 莫凡)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科教融汇 以理论研究打造育人高地 谭爱国 莫凡2025-07-29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