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塑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渭南师范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植根红色沃土,构建以铸魂育人为核心、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国防教育创新体系。 学校立足师范特色,贯通理论武装与实践锤炼双主线,建立“理论植魂、思想育魂、文化塑魂、实践固魂”的四维体系。以“国旗展馆、原创话剧、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教导队、渭南市征兵形象宣传大使、追锋行动、国防教育基地群、社会实践”八大载体为支撑,贯通“认知—实践—价值”培育全链条,形成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渭师模式”。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全民国防教育十佳先进单位、陕西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陕西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被权威期刊刊发,为新时代国防教育贡献了“渭南经验”。 坚持“理论植魂” 筑牢铸魂育人思想根基 渭南师范学院深刻把握理论武装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学校国防教育体系的基石,筑牢思想根基。 科学理论导航定向。学校紧扣习近平强军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军事理论必修课、国家安全通识课及专题活动、理论研讨,引导学子深刻领悟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国防建设核心内涵及青年肩负的使命。 哲学思维深化认知。学校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价值引领与实践锤炼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深化理论讲授与价值辨析,筑牢忠诚于党、矢志报国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强化军事实践与作风养成,将信念外化为行动自觉,实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系统整合育人资源。学校聚合军地优势,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开发地域特色国防教育校本教材。深度依托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覆盖9000余人次,构建全域红色教育矩阵,为“理论植魂”提供沉浸式历史情境与实践场域。 深化“思想育魂” 熔铸忠诚报国精神内核 渭南师范学院将红色基因熔铸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报国热忱。 国旗辉映强认同。学校设立国旗展馆,并面向社会开放,依托国旗实物开展仪式教育。学校国旗护卫队坚持在每周一和重大历史纪念日举办庄严的升旗仪式,并走出校园,走进中小学举办升旗仪式,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年均覆盖青少年2万余人次,有力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厚植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榜样引领树航标。学校选聘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担任渭南市征兵形象宣传大使,登台讲述军营奋斗、立功受奖、戍边卫国的感人故事,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公共精神财富,让“携笔从戎”具象化,成为照亮学子从军路的“青春灯塔”,有效激发学生参军报国的内生动力。 精神滋养固信仰。学校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及实践环节。组织学生研读史料、撰写心得、开展主题研讨,引导其深刻体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与赤诚之心,并将其内化为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价值认同。 推进“文化塑魂” 树立爱国崇军校园风尚 渭南师范学院着力打造特色国防教育文化载体,营造爱国崇军氛围,于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年品格。 艺术淬炼铸信仰。学校师生以渭华起义烈士温济厚的感人事迹为原型,编排原创话剧《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实现了历史再现与艺术升华的统一。该剧在社区巡演10余场,惠及观众3000余人次,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让红色基因走出校园,浸润社会。 环境熏陶润情怀。学校精心打造校园国防教育文化环境,设置国防教育展板、英模长廊、军事角等,使国防元素抬眼可见;将新生入学教育与国防教育相结合,持续开展“国防教育文化季”活动,参与学生上万人次,通过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军事征文、合唱比赛、红色影展、走进军营、军事理论课大比武等系列活动,持续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 品牌引领践价值。学校着力打造“追锋行动”品牌,使雷锋精神与国防教育相融合,将雷锋精神解构为“时时可学、处处可为”的实践模块。鼓励学生投身社区服务、校园公益、国防文创等活动,使学生在教育家精神和雷锋精神的浸润下,完成从“追光者”到“发光体”的蜕变,实现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衔接。 强化“实践固魂” 锤炼担当奉献过硬本领 渭南师范学院将实践作为固魂育人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磨砺意志、增长才干。 军事锤炼铸铁军。学校军事爱好者协会聚焦实战化训练,以战术演练培养协同应变能力,以障碍挑战突破体能极限,以严格特训锻造坚韧品格,这种役前训练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方式,将国防意识转化为个体化的生命体验,使青年学生在身体记忆中建立起对国防事业的价值认同,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实践参与者”的角色转换。近年来,1100余名学子参军入伍、62名直招军士脱颖而出,彰显“体验式”国防教育的实际成效与育人伟力。 作风传承固根基。学校打造由143名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组成的国防教育教导队。国防教育教导队队员担任军训教官,将部队优良作风引入校园。创建示范寝室,传承“若有战,召必回”的血性与严谨作风,于细微处培根固本。 基地浸润塑信仰。学校依托国防教育基地群构建沉浸式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在渭华起义纪念馆瞻仰烈士遗物,感知历史的厚重;于蒲城县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沉浸式祭扫活动,感受石碑承载的信仰;重走战场遗址,让国家安全意识融入血脉。学校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使红色基因在具象化的场景中得以激活、传承和弘扬。 社会实践提认知。学校把社会实践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舞台,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和情景式“国防教育课”,指导学生将实践成果由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表达,形成可传播的“我用我心绘英雄”“国防教育故事绘”等精神产品,实现“实践—认知—传播”的升华。这种实践体验使青年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实现了自我认知升级。 下一步,渭南师范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挖掘整合渭南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国防教育向纵深发展,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学校将矢志深化“师范+国防”特色融合基因,将“教育家精神铸魂、雷锋精神育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具有渭师特色的育人成果;积极拥抱时代浪潮,以数字赋能激活历史文脉,综合运用虚拟仿真等前沿技术,于云端精准重建历史场景,使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焕发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育人新活力;系统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格局,推动国旗护卫队熔铸的信仰力量、国防教育教导队锤炼的过硬作风、渭南市征兵形象宣传大使承载的强军梦想深度融入中小学的课堂实践,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开展贡献“渭师力量”。 未来,渭南师范学院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奋进姿态,谱写“迷彩之绿”辉映“师范之红”的时代华章。 (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张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