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正深刻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于高校体育而言,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新质生产力则为这一转型注入了强劲的动能。在此背景下,四川轻化工大学团队在对课题“新质生产力驱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的研究中,深入剖析了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多重困境,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四维协同”共进策略,即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与标准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创设和谐数字教育生态,以“健康第一”为目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以体育人”本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技能训练到核心素养培育的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学校体育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政策引领 为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筑牢保障基石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通过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印发了《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数据资产的存储、使用、管理等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明确且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了专项财政资金政策,重点支持学校体育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例如,对学校传统体育场馆进行智能化升级,安装智能运动监测设备,让教师能实时掌握学生的运动状态;配备智能健身器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建设数字化体育教学专用场地也刻不容缓,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体育体验室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运动场景,智能体能训练中心则可借助先进技术提升学生的体能训练效果。 在政策引导下,学校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全面实现深度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开发数字化体育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到的学生运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讲座、运动技能培训等,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体育学习的限制,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同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通过政策引导,学校还积极建立数字化体育教学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在线教育与传统体育课程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随时随地参与体育学习,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也能利用平台进行远程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切实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学校通过专项资金投入、课程改革推动、教学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创新举措,为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筑牢保障基石。 生态协同 构建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五维机制 新质生产力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数字化转型在推动学校体育绿色、共享、开放、创新、协调等方面可持续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色发展是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学校通过建立数字平台,实现体育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可有效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运动设备的使用效率。线上体育教学与虚拟赛事的开展,降低了传统体育活动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契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学校体育在发展的同时更加环保、可持续。 共享发展即借助数字化手段促进学校体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不同学校之间、城乡之间能够通过数字平台共享优质的体育资源与课程内容。无论是先进的教学方法、完善的运动设施,还是优秀的体育人才培养经验,数字化手段都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学习与训练资源。 开放发展促使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更加开放多元。学校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虚拟体育课程、智能运动设备等,使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和体育馆,而是扩展到更广泛的线上平台和开放资源上。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教育的包容性显著增强。更多学生有机会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运动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创新发展为学校体育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体育课程根据数据反馈进行个性化调整,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创新的数字工具还将体育活动游戏化、互动化,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与积极性,推动体育向多个方向发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协调发展即通过数字平台将学校体育的教学资源、活动和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紧密整合,实现了信息流、资源流和服务流的有机协同。借助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体育课程、课外活动、体育竞赛等得以有序安排与协同推进,提升了学校体育的整体教育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育人为本 以“健康第一”融合数字技术与教育本质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紧密围绕育人本质,以“健康第一”为目标,凸显全面健康,坚持立德树人,践行健身育人,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教育本质,实现“体育强人”,助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 为实现“健康第一”这一目标,学校明确体育课程的健康教育目标,将身体素质提升、心理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等全面纳入课程体系。 利用数字化工具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评估至关重要,包括体能测试、心理测评和健康行为调查等,学校通过这些评估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学校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全面的数字化健康教育平台,整合体育教学、健康监测、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指导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支持。开发在线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涵盖营养知识、心理健康、运动科学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健康知识储备。 基于数字平台的数据分析,学校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的个体需求。根据学生的体能数据和健康状况,制定精准的运动处方,明确运动类型、强度和频率。利用在线心理健康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评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通过智能设备和移动应用,实时监测学生的健康行为,如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并及时进行行为干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学校通过构建数字化健康教育平台、推动个性化健康教育等方式,有效解决了数字技术与教育本质之间的疏离问题,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队伍赋能 以高质量师资助推体育数字化升级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学校定期开展专业培训,通过引入现代体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熟练运用在线教学平台、智能设备等数字化工具,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同时,丰富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如健康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使其能从多维度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学校会综合考量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组织、学科竞赛成果以及创新教学实践等方面的贡献。 设立教师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和科研积极性。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率的提升直接关系到转型升级的成效。教师积极学习新知识技术,将先进教学思想与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创新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合理安排体育课程时间。在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学校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与此同时,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合理运用数字技术。 通过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学生以及提高教学与管理效率,学校体育的转型升级实现了更高效能的发展。数字化、个性化和高效能将成为未来学校体育的标志,而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协同与持续创新,是推动这一转型的核心动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四川轻化工大学体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学校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教育生态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杨雪梅 徐勇 孔祥冬 余容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