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基教周刊
2025-07-28 星期一
传承儒医文化 培育岐黄新人
——济宁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构建“儒家文化+中医药文化”育人新模式
  师生在中医综合技能实训中心上课

  儒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深植儒家文化沃土,以千年儒家文脉为底色,将“儒者大义”与“医者仁心”深度融合,构建起以“儒家文化+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一条传承和发展同频、医学与人文共融的特色育人之路。

  中西医结合学院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将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育人理念和智慧融入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着力培养和锻造立大志、明大德、颂大爱、成大才的新时代岐黄传人。

  立大志

  中西医结合学院从“悟经典”着手,引导学生传承儒家文化精髓、立岐黄济世之志,在“以声传文、以文化人”中,接受经典的熏陶,感悟医学的真谛,立下鸿鹄之志。组织编撰一系列儒医文化教材,出版《历代儒医的家国情怀》,开设儒医文化专业选修课,建设儒医文化课程思政案例库,给予学生系统全面的儒医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举办以“心正药真”为主题的中药方剂知识竞赛,打造“诵扬国粹,传承国医”中医经典诵读校园文化品牌,将中药“君臣佐使”的严谨与儒家“家国天下”的追求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从典籍中汲取“济世为民”的精神力量。

  明大德

  中西医结合学院以“循医道”为始,引导学生怀敬畏生命之情、铸医者高尚风范,在榜样激励和思想淬炼中体悟“医者之道、精诚为魂,医道精微、言行诚谨”的丰富内涵。将孙思邈“大医精诚”论述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组织开展集中宣誓活动,帮助学生“扣好从医之路的第一粒扣子”。依托“远志中医论坛”,举办70余期学术研讨、320余次文化交流活动,讲述历代名医大家的医德风范。以“尊崇医道、涵养医魂”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交流,将主题班团日活动打造成思想淬炼的熔炉。

  颂大爱

  中西医结合学院从“践仁心”做起,引导学生秉悬壶普度之怀、行悲悯苍生之举,从望闻问切中体悟民生疾苦,于志愿服务里深植仁爱基因,在科学普及中播撒中医药文化的种子,让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在服务奉献中焕发光彩。成立“圣地儒医”博士义诊团,定期带领学生深入群众把脉问诊。组建“华医扶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医疗健康志愿服务。创建古今岐黄科普教育基地,成立“荷韵杏林”科创协会,实施“岐黄幼苗”培育工程,组织30余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成大才

  中西医结合学院以“强素质”为本,引导学生砺综合技能之锋,铸杏林栋梁之器,从师道传承中学本领,于临床实践中锤炼真功,在科研创新中求突破,努力成为中医药领域的栋梁之材。坚持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形成“厚基础、融经典、强实践、促创新”“四维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成立“圣地儒医班”,构建“文化—临床—科研—实践”现代师承教育体系,培育新时代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设立中医教学门诊,通过“观诊—抄方—试诊”递进式教学,引导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近年来,在儒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浸润滋养下,学院学生将传统经典智慧和现代科技能力有机融合,累计获得国家级别奖励56项,省、市级奖励43项,1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名学生获得校长奖学金,一大批优秀学子进入名校深造,彰显了儒医文化在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刘擎 曲政 傅莹)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基教周刊 03传承儒医文化 培育岐黄新人 刘擎 曲政 傅莹2025-07-28 ——济宁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构建“儒家文化+中医药文化”育人新模式 2 2025年07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