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正处于养成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教师应“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对幼儿活动细致观察、顺势引导。基于此,我们采用“发现—诱导—拓展”的教育方法,致力于顺应生命自然,促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发现—— 从成人世界到幼儿的世界 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教师应努力让教育跨越成人世界,更好地连接幼儿的内心。 一次午睡,幼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们在想什么呢?教师轻轻趴下来,听到了小鸟般的窃窃私语,原来幼儿在讨论着外面传来的异样声音。教师从中看到了教育机遇,以“听,有声音”为引子,诱导幼儿去寻找和发现声音的来源,并与同伴合作探究。教师进一步抛出问题:“这些声音有点大,怎么办?”琪琪提议:“大家用手捂住耳朵吧。”霏霏跑过去把窗户都关得严严的。还有幼儿提议在屋外贴个“保持安静”的牌子。此刻,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幼儿:“你们的想法真棒!我们要让每个人都知道,在小朋友午睡时间说话行动要轻声。”听了此话,大家又忙起来,活动深入发展。 幼儿是“有生机的种子”,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他们的所感所为,并顺应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天性,引导他们自觉地讨论、行动。 诱导—— 从分析幼儿到听幼儿分析 一次建构活动结束时,积木散落了一地,没人收拾。教师尝试每次指派两名值日生负责整理,但时间一长,还是老样子。 于是,教师决定改一改方式,从单纯分析幼儿的行为,转变为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教师召集幼儿围坐在刚刚搭建完成的“虎丘塔”周围,开启了一场小小的讨论会。关于积木散落一地的事,幼儿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教师故意用疑惑不解的语气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幼儿提议道:“我们可以把收拾变成又一个游戏,‘积木宝宝回家了’。”“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来合作完成。”“谁收拾积木表现好,老师可以给奖励,我喜欢小红花贴纸。” 从分析幼儿到听幼儿分析,教师被幼儿的真诚和创意深深打动,收拾积木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游戏。爱护、分享、整理玩具,成了幼儿的自觉行为。教师也从中受益,与幼儿建立起平等和信任的关系。 拓展—— 从课堂生活到课外的生活 要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还应引导幼儿由课堂走向生活世界,不断丰富体验、实践历练、拓展迁移。 在中班的一次集体活动中,教师举起一株水稻询问幼儿这是什么,他们自信却错误地回答是“麦子”。这说明他们对农作物缺乏基本的直观经验。因此,教师决定组织一次秋收现场体验活动,让幼儿走进田野,通过参与劳动亲密接触和感受秋天的农作物。在阳光下,幼儿嬉戏于金黄的稻田。一开始,他们动作生疏,小镰刀似乎不听使唤。但他们凭着兴致和决心,模仿农民伯伯,渐渐进入“角色”。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刚刚收割下来的稻谷,不仅自然而然学会了分辨稻子和麦子,还认识到了粮食的重要性。从当天午餐开始,幼儿就自觉地珍惜食物。这些可喜的变化又迁移到了家庭生活,更好地促进良好习惯自然养成。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