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对幼儿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品德启蒙”列为评估幼儿园办园方向的关键指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第五十六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以学前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展素质教育。山东省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基于三十余年实践探索,构建了“目标导向—环境浸润—课程实施—家园协同”的生活化德育体系,让品德启蒙自然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力争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1 立足生活 构建浸润式多元环境 幼儿园品德启蒙,需要重视创设良好环境,既包括打造直观外显环境,又包括创设间接内隐环境。教师应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主动发展良好品德。 外显环境方面,突出文化浸润。我园利用二十四节气,图文并茂展示四季变化,启蒙幼儿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打造“天空农场”,依托鱼菜共生系统开展劳动教育,渗透生态理念;建立AR海洋博物馆,通过交互体验深化生命教育;依托3D“中华美德故事屋”,动态演绎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习文明礼仪。 内隐环境方面,注重情感联结。“美德之声”广播站,用音乐替代指令,实现教育无痕化;“品德彩虹屋”借鉴情绪心理学中的色彩情感效应,将红(勇敢)、绿(自然)、蓝(自信)等颜色编码对应品德内涵,配合主题月活动深化幼儿认知;通过培养教师榜样群,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磁场。 幼儿园立足生活化教育理念,通过显性文化载体与隐性情感场域的双向赋能,构建“环境浸润—情感共鸣—行为内化”的育人路径,将品德启蒙融入幼儿日常生活,实现由品德认知向自觉行为的有机转化。 2 源于生活 开发序列化主题课程 幼儿园品德启蒙应基于幼儿生活、在幼儿生活中、为了幼儿生活。我们以幼儿共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有意义的生活事件为切入点,围绕“与自我、与他人、与集体、与自然、与社会”五大模块,构建起结构化、序列化的主题课程体系,确保品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和有机衔接。 品德教育主题课程强调横向贯通,从多个维度构建品德教育内容。教师在“与自我”模块中,通过“我的情绪小世界”“爱护我的身体”等主题,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培养自尊、自信的品质;在“与他人”模块中,通过“分享的快乐”“倾听的耳朵”等主题,引领幼儿学会沟通、尊重、包容;在“与集体”模块中,通过“班级是我家”“规则守护者”等主题,帮助幼儿认知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归属感和责任感;在“与自然”模块,通过“大自然的礼物”“小生命大责任”,激发幼儿形成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珍惜资源的意识与行为;在“与社会”模块中,通过“远方的朋友”“职业小体验”“传统节日知多少”,加深幼儿对祖国、民族、家乡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 品德教育主题课程注重纵向衔接,即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课程内容。小班阶段侧重情感体验,中班阶段着重规则意识,大班阶段聚焦社会责任意识。这种动态生成的课程模式,能够确保品德教育的连续性和适应性,帮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道德规则,为幼儿的品德养成提供全面支持。 3 面向生活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幼儿园应以社会互动为纽带,通过“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生活化路径,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融合的德育共同体,让幼儿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实现品德的自然生长与内化建构。 首先,幼儿园要筑牢德育生活化主阵地。我们在晨间接待环节创设“礼仪微剧场”,教师以躬身倾听示范尊重,家长用真诚致谢传递感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习得文明礼仪。我们围绕幼儿生活问题,创设真实情境,提供品德体验与实践机会。如开展“班级会议”活动,针对建构区积木散落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设计“积木分类地图”,发明了“小能手徽章”机制,将规则意识培养转化为可操作的“班级微治理”。我们建立“责任区认领制”,每个幼儿都有专属的责任区,有的照顾自然角,有的担任图书“整理师”,有的成为“情绪小侦探”。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任务,让品德培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动体验。 其次,家庭是引领幼儿品德养成的摇篮。幼儿园针对不同年龄段品德教育需求,设置幼儿居家德育清单,结合“家庭品德盲盒计划”,每月推送定制化亲子任务卡,将品德培养转化为“给爷爷奶奶捶背”“家庭环保日”等亲子互动仪式。在“家风寻宝记”传承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寻找家中的“品德信物”,如爷爷的旧工具箱、爸爸用洗衣液瓶变的浇花喷壶等,通过讲述物件背后的故事,让诚信、勤俭等美德变得具体可感。我们还建立了动态家园德育案例库,收录200余个典型情境应对方案,通过智能推送系统实现个性化指导。 最后,社区是幼儿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我们联合社区卫生所开设生命关怀体验站,幼儿通过模拟救护流程理解生命价值;协同物业公司开放中控室,打造“社区安全实验室”,幼儿在排查虚拟隐患中,建立规则意识;对接快递驿站,设计“小小分拣员”职业体验活动,幼儿在劳动实践中感知社会责任。 以幼儿园为主体、家庭为根基、社区为拓展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环境,让幼儿在价值观统一的空间中自然成长,将教育场域拓展到田间地头、街头巷陌,形成“生活、游戏、实践”一体化德育模式。当幼儿在“美德存折”上记录善行,在“班级会议”中商讨规则,在“责任岗”上践行承诺,这些扎根生活土壤的德育实践,正如春雨润物,悄然滋养着新时代儿童的精神品格。 (作者系山东省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