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7-18 星期五
厚植家国情怀 强化实践能力
——安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安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紧扣学校“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以“扎根秦巴、服务文旅”为宗旨,依托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旅游市场营销”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课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思政赋能、目标锚定、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师资优化、产教协同等多措并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既扎根地方又兼具视野的应用型旅游人才,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思政赋能

  夯实服务地方根基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凸显课程思政特色,提升思政育人精准度。思政课程方面,全方位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旅游行业实际,引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还通过举办专业入学教育、旅游研究前沿讲座等活动,组织师生到旬阳市红军镇红军纪念馆、安康市牛蹄岭战役遗址公园等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增强学生服务地方旅游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学生未来投身地方旅游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立足地方

  锚定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紧扣安康及陕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实际,构建“需求调研—目标分解—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闭环,确保培养目标契合地方需求。通过调研地方景区、民宿、文旅企业等,聚焦“智慧文旅运营、乡村旅游开发、非遗创新转化”三大领域,确立“精管理、善策划、强运营、懂数据”的核心培养目标。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强化生态保护与康养旅游复合能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乡村旅游运营、民宿管理等实践能力,顺应智慧旅游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形成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的培养目标体系。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民宿运营与管理”纳入培养内容,增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等课程,鼓励学生结合地方文旅特色进行选题参与学科竞赛。学生结合紫阳县红色旅游资源与硒陶技艺进行的文创产品设计、为旬阳市红军镇红军村进行的红色IP设计等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实践成果被地方文旅部门采纳,实现课赛融合,反哺地方旅游业发展。

  学科融合

  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积极推进学科融合,构建了“管理学为基、多学科交叉、地方特色为魂”的多元化知识体系。有机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构建课程矩阵,在“旅游学概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经济学”等7门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旅游”等前沿课程以及“陕南民间文化”“茶文化与茶艺”“生态旅游”等地方特色课程,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养,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旅游实际问题,学生结合安康毛绒玩具产业进行的“Z世代美食文创购买意愿调查”,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设计的岚皋县堰门镇红色旅游产品推广方案被当地政府部门采纳,为地方文旅精准营销提供决策支持。学科融合助力学生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建立跨领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地方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需求。

  实践强化

  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服务地方的能力。课程实践通过专业见习让学生走进安康地方景区和民宿等旅游企业,建立地方旅游业初步认知。课程实习让学生短期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熟悉旅游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毕业实习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不少于三个月的实际工作,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学院建设了立体数字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实训室等各类实训、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与地方旅游企业签订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示范教学基地等协议,构建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网络,涵盖景区、民宿等文旅企业,实现地方特色旅游场景全覆盖。专业实践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相结合,围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主题,赴汉阴探索桑蚕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到岚皋调研乡村旅游创新模式等,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地方旅游产业需求。

  专兼融通

  锻造多元师资梯队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多元融通的师资梯队。构建“校内教师+行业导师+地方专家”的师资团队,通过联合指导竞赛、共建项目,提升师资“双师”素养与地方服务能力。选聘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作为行业导师指导毕业论文,为学生带来行业前沿资讯和实战经验。校内教师突出“实践型”培养,暑期安排教师到地方文旅机构和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参加教学培训,开展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研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非遗传承人、乡村旅游带头人等地方专家通过“工作坊”“大师课”等形式指导学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校内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行业导师进行实践指导,地方专家辅助地方文化知识,提供高质量教学资源。

  产教共生

  打造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紧密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地方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学校与陕文投安文旅公司共建“瀛湖生态产业学院”,联合制定《景区志愿者服务规范》,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与安康市文旅部门合作制定《精品农居(精品农家乐)建设与服务规范》《精品民宿建设与运营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推动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实践课程,确保教学内容贴合行业实际需求,实现人才共育。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举办“我是汉阴文旅推介官”培训项目,为地方培养专业文旅推介人才,参与紫阳富硒茶陶博物馆的央视《焦点访谈》非遗传承专题拍摄工作,积极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学校还注重资源共享双向赋能,为地方文旅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工作,企业则开放文旅数据与项目资源,支持学生开展竞赛创作,形成教学资源服务地方、地方资源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为地方文旅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力推动了地方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史珊 陈绪敖)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厚植家国情怀 强化实践能力 史珊 陈绪敖2025-07-18 ——安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