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个专业将非遗文化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并融入各专业课程思政,构建“非遗基因萃取—数字赋能传承—产教设计转译”的育人模式,强化新时代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文化自信与价值担当,为设计类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构建立体课程架构 非遗基因萃取与思政模块重构 在当代设计学教育语境下,将非遗融入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其核心在于基于设计学科本体规律,构建一个具有深度、广度与融合度的立体化课程架构。其一是深度挖掘。非遗并非静态的文化标本,而是承载着特定族群历史记忆、生存智慧、审美观念与伦理价值的活态基因库。因此非遗基因的萃取是以深入田野为核心,并运用设计人类学、符号学等方法,解码非遗项目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工艺哲学与精神内核。设计学院结合湖州非遗特色开设“非遗文化十讲”“非遗田野调查”“非遗数字化设计”等课程,由教师带着学生深入基层,与工匠、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大师面对面开展课程。通过沉浸式的田野调查与协同创作,系统征编湖笔、绫绢、竹扇等非遗项目的工艺密码与文化基因,从而在专业实践中自然渗透“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其二是广度拓展。非遗形态丰富多样,涵盖传统技艺、美术、戏剧、民俗等十大类别,为设计学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与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学院打破单一非遗项目或门类的局限,建立跨门类、跨地域的非遗资源图谱,并与设计学各专业方向形成多维度映射。例如,将含山蚕花节的造型角色与IP形象设计结合,将湖剧的程式化表演与动态视觉设计关联,将传统村落营造智慧融入可持续环境设计教学。这种广度拓展,促使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培养其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其三是融合度提升。非遗融入设计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两张皮”现象。设计学院通过非遗基因的纽带,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思政模块的嵌入式重构,将家国情怀、文化责任、创新意识、职业道德等深度融入非遗调研、基因分析、创意构思、设计实现全流程。例如,在“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创新解决非遗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在“专题设计”课程中,探讨非遗资源利用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尊重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为非遗工坊设计品牌、为传统节日开发文创。让学生在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行合一,使思政教育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创新多元教学范式 数字赋能传承与具身认知培育 在数字化浪潮与教育范式转型的双重驱动下,设计学院突破传统教学窠臼,以数字赋能打破传承壁垒,具身体验铸就文化筋骨,构建非遗传承的创新教学路径。推动非遗从“文化遗产”转化为“育人资源”,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设计人才提供范式支撑。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基因的当代转译,突破时空限制与技艺可视化瓶颈。设计学院依托虚拟仿真、高清影像、动态捕捉、三维建模等数字化技术,构建非遗动态资源库与创新设计平台。设计学院自2022年开始带领团队与湖州市工艺美术学会合作开发“湖州市工艺美术”数据库,集成20余种非遗项目与100余种非遗元素,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史料以及三维模型等多种形式辅助学生理解与创作。此类实践不仅缩短了传统工艺的学习曲线,更以“数字孪生”技术留存濒危技艺,使非遗从“博物馆标本”转化为“可操作的创新基因”,为设计注入文化根脉。 另一方面通过具身体验激活非遗认知的文化内化。其本质在于通过身体实践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个体化的情感记忆与价值认同。匠人的精神、伦理观念等通过感官互动与情境浸润更能触达深层认知。当学生亲身参与各类非遗这种“手脑联动”的实践过程时,不仅激活了触觉、动觉等多模态感官对材料特性与工艺美学的感知力,更在匠人言传身教的真实场域中,使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身体经验,进而催生文化认同的生理性烙印。设计教学由此超越技能传授层面,在身体与文化的共振中培育兼具文化使命感与创新责任感的设计主体,实现从“思政价值”向“设计自觉”的有机转化。 搭建协同实践平台 产教设计转译与文化责任培养 产教融合驱动非遗设计转译,聚焦非遗基因的转化与创新。设计学院联合非遗工坊、地方企业以及文化机构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将非遗技艺的系统性解码与现代设计语言的转译作为核心任务。学生以商业项目的视角,深入解析要素、材料、工艺背后的文化基因,并通过结构重组、功能创新、视觉转化等设计手段,实现非遗元素的当代商业叙事重构。这一过程不仅训练学生对传统美学的解构能力与现代设计语言的表达能力,更在“技艺解码—市场验证”的闭环中,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平衡,深化对设计伦理的认知——例如在非遗资源利用中需恪守文化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使设计转译成为有文化根脉的创新实践。 社会实践深化文化责任内化,强调设计伦理的行动升华。积极引导学生深入非遗存续的乡土场域,通过田野调查、社区服务、民俗活动参与等沉浸式实践,将抽象的文化保护责任升华为行动自觉,完成从“文化旁观者”向“责任担当者”的转变。近年来,湖州学院设计学院持续深化毕业设计的在地性实践,将设计现场锚定于湖州乡土场域,引导学生聚焦乡村非遗的当代转化命题。通过品牌形象重塑、包装系统升级、研学课程开发、数字交互体验及环境空间活化等多元设计介入,学生直面并解决非遗传承中的品牌老化、传播断层、体验单一等现实困境。此类毕业设计不仅锤炼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更在“发现问题—文化解码—创新转译”的全流程中,使设计行动升华为文化责任的内化实践,让毕业创作从纸面方案跃迁为服务地方非遗活化的在地力量,真正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设计守护文化根脉”的育人理念。 (宋鑫 陈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