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7-15 星期二
传承巨匠精神 勇铸学科之魂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建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的实践与担当

  中原史学之荟萃,以河南大学为重镇。1925年河南大学前身中州大学创设史学系,中国史研究逐渐蔚为大观。百年峥嵘岁月,河南大学中国史的研究虽历经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却始终弦歌不辍,在一代代学人不懈努力下,凝练出“守正出新”的学术品格、“胸怀天下”的人文担当、“以文化人”的教学传统、“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

  2021年8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教师团队荣膺“第二批河南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正是对这些精神传统的极好传承。这些历久弥新的巨匠精神,不仅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更激励着团队每名成员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续写中原史学的辉煌篇章。

  名师荟萃传薪火

  冯友兰、董作宾、萧一山、范文澜、嵇文甫等一大批史学名家先后在此执鞭兴教,造育英才,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文脉。冯友兰坚持破旧、立新,将文化传承与兴教强国融为一体。“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甘坐冷板凳,埋首新史料,将文、史、考古多学科有机融合探寻中华文明奥秘。抗战救亡图存之际,河南大学历史学系教师坚持敌前办学,范文澜积极与进步学生一起投身救亡图存运动,被誉为“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嵇文甫倡导“学术中国化”,被誉为“学界巨子、教师楷模”。抗战胜利后,郭宝钧、赵俪生、马非百等史学大家加盟河大中国史团队,奠定了河大中国史“经世致用”的治学底色。

  经过长期的积淀,近年来,中国史学科形成了先秦秦汉史、宋史、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国家治理史、黄河文明研究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朱绍侯、龚留柱、李振宏、贾玉英、程民生、苗书梅、张宝明、翁有为、赵金康、王瑞芳等学者不断引领着河大中国史再上新台阶。

  师德为魂守初心

  团队始终将师德建设作为立教之本,秉持“思想铸魂、党建育人、红色基因、立德树人”的精神,打造新时代教师队伍。团队教师传承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三心育人”践行教育使命:一是以赤诚之心坚定理想信念。团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省级样板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所在学院获评“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二是以奉献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涌现出多位典型示范。如李振宏教授以治学严谨著称,善于将深奥的史学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程民生教授深耕中原文化研究,是“把论文写在河南大地上”的实践者;张宝明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拓学术新视野;苗书梅教授在制度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更以春风化雨的育人方式赢得师生敬重。三是以仁爱之心培育时代新人。团队构建“双导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导师+辅导员”的协同配合,为每名学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定期开展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和生涯规划,全方位护航学生成长。团队教师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价值的引领。

  求实创新延新脉

  团队始终把创新作为使命职责,不断发扬老一辈学者对学术的认真、执着,精益求精。

  一是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团队坚持“重实证、考源流”的学风,董作宾通过对出土甲骨文字考证,开拓了殷商史研究的新领域。程民生、苗书梅、耿元骊等通过具体实证,勾勒了宋代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的研究框架。

  二是跨学科的创新探索。团队积极探索中国史与考古、古文字、人文语义学、法制史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近年来聚焦于“黄河学”、宋文化、史学理论、社会转型、国家治理等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

  三是突出团队协作,勇于社会担当。团队充分发挥集体攻关优势。近5年,共获批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项目为牵引,组织团队教师参与集体科研,产出重大成果。每年在CSSCI来源期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不低于50篇,不少文章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

  四是开放交流与师资培养。团队依托“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等各级科研平台,每年举办高端学术会议与数十场学术讲座,推动国内外学者对话。团队注重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实施“博雅培英计划”等专项,以读书会、青年学者工作坊等形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鼓励其独立开展研究并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崭露头角。

  “课比天大”育新人

  团队始终传承着“学生第一”“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教学精神。

  一是坚持学生为本,传承“学生第一”精神。程民生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课比天大”的信念,从未耽误一堂课,用敬畏之心对待每一节课。赵广军教授坚持“课堂第一、教学第一、学生第一”的“三第一”原则,以高质量教学点燃学生的学术热情,让点点星火终成燎原之势。团队成员们的这种对教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彰显着教育工作者纯粹的职业操守。

  二是倾注心血精力,传承“因材施教”精神。李振宏教授善于将宏阔的史学思维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提炼出认识历史、把握规律的方法论体系。翁有为教授强调“耐心指导、反复沟通”的育人理念,注重夯实学生的学术根基。团队突破传统教育的标准化模式,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激发每名学生的潜能与特长。

  三是创新教学模式,传承“与时俱进”精神。面对时代变革,团队以创新精神推动教学改革。一方面坚守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多元化育人体系,开设“数字人文技术与历史研究”等前沿课程,创建省级虚拟教研室,举办人工智能学术活动,实现了传统学科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这种“继承优秀传统、拥抱时代创新”的进取姿态,使团队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

  四是对接社会需求,传承“经世致用”精神。中国史教师团队始终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导向,将国家战略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坐标。张宝明教授教导学生要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终身受用”的学术能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史学人才。

  百年薪火相传,初心历久弥坚。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教师团队以黄大年精神为镜,在传承中创新,于坚守中突破,用学术的深度托举育人的高度,以师者的温度熔铸时代的厚度。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巨匠精神为舵,以学科之魂为帆,深耕中原沃土,回应时代命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科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磅礴力量!

  (王博凯 贺怀锴 周文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传承巨匠精神 勇铸学科之魂 王博凯 贺怀锴 周文凯2025-07-15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建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的实践与担当 2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