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实施博士化、工程化、团队化建设,落实“一个工程”,博士人才数量显著增长;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筑牢“一个保障”,人才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计划,不断夯实“一个基础”,国家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持续涌现。学校通过采取“三个一”措施,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个工程”:实施“三化工程”,打造人才集聚地 在博士化建设方面,织密“留才网”。学校通过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博士人才、建立博士导师工作站,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班机制,建立网格化引才体系,切实推进教师博士化建设。截至目前,学校新增博士人才40人,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新引进博士人才一举拿下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在工程化建设方面,锻造“炼才网”。学校工程化建设是指以“教学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增强、校企合作加强”为目标,引导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实践,参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全过程,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学校依托育人联盟,与企业合作设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教师企业实践培养基地,提供专项支持,坚持成果导向,形成教师工程实践长效机制;学校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新增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培养培训基地20余个,与淮安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6%。 在团队化建设方面,编好“团结网”。学校团队化建设是指以“个性化发展、差异性成长、整体性提升”为目标,由教学、科研或技能骨干领衔,建立多元梯级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技能竞赛团队等,形成“团结和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教师队伍。学校以《苏电英才工程实施办法》为抓手,培育一批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技能竞赛团队,从组建的团队中,择优培养,推荐其申报各类人才(团队)项目。新增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一个保障”: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待扬鞭自奋蹄 构建教师生涯全过程荣誉体系,让教师都有“光荣感”。学校定期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教师30年教龄颁证仪式、教职工光荣退休仪式,评选师德模范,开展奖教金评选工作,加强正向引导,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引导教师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完善分配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让教师都有“获得感”。学校发挥评优奖先的积极导向作用,修订职称评审文件,出台《绿色通道职称评审办法》,树立正确导向,实现科学用才;加强部门和个人考核,构建“优绩优酬、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不断激活教职工的内生动力。 “一个基础”:夯实师德师风根基,固本培元倡德风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工作机制,立好规则明底线。学校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出台《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实施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录用、资格认定、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完善师德师风激励和监督评价机制,实施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开展多元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营氛围养德风。学校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强化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举行师德师风主题演讲比赛,将坚定理想信念等融入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实化、细化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持续改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取得了标志性成果。目前,学校拥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以师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院长 张有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