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7-14 星期一
四年贯通 专业融合
——武昌理工学院探索打造劳动教育“全周期”新模式

  武昌理工学院自2020年起以制度重塑、课程迭代和平台拓展为抓手,探究“全周期培养、专业深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为破解劳动教育难题提供了“武昌理工经验”。

  破局

  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过去,学校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模糊、内容零散、评价随意、管理分段,难以形成协同效应。针对这一症结,学校党委自2020年起将劳动教育列为“一把手工程”,由教务处牵头开展系统性改革。

  破除劳动教育“软任务”的藩篱,要先从制度层面确立其“硬约束”。学校完成了《劳动教育课程管理办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等配套文件的起草工作,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2个必修学分,从根本上保障了劳动教育的“刚性地位”。

  改革突出“全周期”连续性设计,即“大一重基础、大二重服务、大三重专业、大四重创新”,4个阶段分别对应日常生活、公益服务、生产一线和创业孵化,配套形成了“能力目标+考核标准+评价办法”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在大学4年中不断线、不降标。

  创新

  构建理实融通的劳动教育课程新样态

  学校构建了“四理论模块+四实践模块”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新样态。“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4个理论教学模块与“日常生活、服务性、生产性、创新创业”4个实践模块交织融合,覆盖了大学4年全过程。

  在实践端,学校采取“基础+特色”双层结构。基础模块聚焦宿舍内务、校园保洁等常规项目;特色模块突出专业特点,目前已开发58门专业劳动实践课程,覆盖全部专业方向,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深化专业认知,在专业实践中升华劳动精神”。

  “劳动+专业”成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新样态的亮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负责校园网络维护并开发劳动教育管理系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承担机床维护保养;护理学专业学生开展病区环境整理。这种“做中学”机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将抽象的劳动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专业责任与职业操守,有效激发了学生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内生动力。

  深化

  打造“三全育人”实践平台

  为保障课程理念有效落地、课堂内外有效衔接,学校搭建了“校内校外联动、资源整合、双向赋能”的开放协同式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校内,23处实践场所完成功能升级,打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可劳动”的学习环境。校外,学校主动链接社会资源,已与35家企业、社区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其中占地200亩的京山劳动教育基地具有代表性,基地实行“校内专业导师+地方农技专家”的“双导师制”,将企业真实项目、应用场景和行业需求深度嵌入教学体系。

  在京山的劳动实践中,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为当地农产品设计品牌形象与包装,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通过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附加了专业价值和创新思维的高阶实践。

  在管理层面,学校积极搭建信息化平台支撑项目申报、过程记录、成果评价全流程数字化,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导师评价“三结合”,为科学量化学生劳动素养提供了多维度、过程性的数据支撑。

  成效

  从“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的转变

  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融合化的课程构建与协同化的平台支撑,学校的劳动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实践能力发生了深刻转变。92%的学生认同“劳动是成长必修课”,较改革前提升40个百分点。教学成果亦可量化:基于劳动实践诞生的创新项目达286个,12个创新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人工智能学院开发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已在校园落地;商学院团队运营的“农产品电商助农”项目帮助农户增收30余万元。

  2024年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认可度分别达到94%和89%,显著高于往年。数据形成了一个有力的逻辑闭环,证明了该模式在塑造学生健全品格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协同效应。

  展望

  向更高水平的劳动教育迈进

  面向未来,学校立足已有的坚实基础,谋划更高水平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学校积极筹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中心”,重点推进三项计划:一是深化评价改革,开发劳动素养测评系统,建立学生劳动成长档案;二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虚拟仿真劳动教育平台,拓展劳动教育新形态;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路径。学校将持续把劳动教育打造成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不断探索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昌理工方案”。

  (姚川 赵小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四年贯通 专业融合 姚川 赵小睿2025-07-14 ——武昌理工学院探索打造劳动教育“全周期”新模式 2 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