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备的学科关键能力之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对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中心学校进行系统研究,创新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实现各学段贯通培养、校家社协同助力的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新模式。 多维构建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培养目标 基于潍坊市教育部门要求的评价指标,学校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目标维度分为认读、理解、运用、积累四阶段,建立了包括阅读习惯、阅读量、阅读兴趣、阅读面在内的17个具体培养目标。 (2)课内外一体化阅读体系 阅读选材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落实低学段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素养培育目标,课题组结合研究对象的阅读需求和认知水平,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教师选材、学生自选、地方推荐落实选材分类,建构低学段各年级分级的阅读书目,为课内外一体化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阅读文本,实现课内外阅读内容的融合。低年级语文阅读体系资源横向维度包括课内“快乐读书吧”、课内优秀作者的其他作品、课外拓展书目。纵向维度包括独立阅读书目、亲子共读书目、师生共读书目。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书,不同维度的书目搭配不同的评价标准和阅读指导。 校家社共育 打造阅读能力培养路径 (1)校内维度 营造阅读氛围。阅读角包括每名学生带来的图书、班级购书、校图书馆借阅书目,供学生们随时借阅;班级文化每月更新阅读专版,包括好书推荐、阅读成果展示等。 探索阅读方法。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众多,但方法要切合课标要求及农村学生的特点,课题组采用了“示课—研课—探法—上课—定法”五步闭环机制,利用半日无课教研、集群式教研等活动,探索包括“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主题阅读课”在内的特色阅读教学法。 以赛带读,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亲子共读、故事大赛、成语故事画、读书小报、经典诵读比赛等创新比赛,激发学生对书籍的热爱,加强亲子间的互动。 设计完善个性化阅读记录卡。基于农村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需求、家庭环境,课题组努力寻求适合每名学生的阅读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开发了多种个性化阅读记录卡,如“阅读集星单”“阅读魔法棒”“阅读储蓄卡”。以“阅读集星单”为例,一月一汇总,每月底还会进行集中展评。 (2)家庭维度 选择阅读材料,营造阅读氛围。每天亲子共读30分钟,完成“我和爸爸妈妈的读书约定”;学生和家长每日填写“记录我的阅读”习惯养成记录,监督和分享学生的习惯养成过程;学校通过家长课程、山东省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等及时反馈学生阅读习惯测评结果,调动家长积极性;开展家庭阅读比赛。 (3)社会维度 发挥教联体协同作用,给家庭阅读提供讲座、培训类的理论指导,提供阅读资源、阅读方法等的工具指导。积极与社会各个资源相衔接,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多元评价 阅读能力培养反馈可视化 诊断性评价。通过课堂任务单贯穿课前激趣(巧用阅读小贴士、巧用书吧导引语、巧用栏目情境图)、课中探究(学习阅读方法)、课后重构(思维导图总结)三阶段,基于任务完成度与错误类型数据分析学习难点,聚焦能力起点实施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干预。 形成性评价。通过“读、说、写、创”四维语文阅读活动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依托读绘本、讲故事、小报、跨学科项目等载体,聚焦认读—理解—运用—积累等维度,借助《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评价量表》动态追踪语文阅读能力发展过程,形成可视化成长档案。 终结性评价。通过构建“基础(信息提取)—提升(鉴赏评判)—拓展(创意应用)”三级系统,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四维评价法,结合标准化测试与数据分析验证阅读能力目标达成度,依托低年级专项测评量化阅读能力发展,形成“测试诊断—数据反馈—教学改进”闭环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优秀的阅读课堂教学案例,收集课件、教案、课堂实录、教研心得、学生成长记录、各级评价记录册等,为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年级阅读教学提供可借鉴的蓝本。 总之,阅读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多方共育能有效改善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阅读方法,明确阅读能力培养目标,在校家社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中一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将好习惯延伸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孙乐萌 孙超 胡梦晓 宁田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