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基教周刊·课程教学
2025-07-07 星期一
吕梁学院
“教研创赛”互融协同 扎实推进科普教育

  作为知识传授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吕梁学院积极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机器人领域,学校凭借深厚的专业积淀,将“教研创赛”互融协同的创新成果融入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构建起集教育、科研、创新、竞赛于一体的机器人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为科普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发挥自身优势

  打造科普资源宝库

  科普基地依托学校“教研创赛”互融协同的优势,精心打造出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人群的科普教材与课程,并从科研、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提炼出60余项实验项目。针对中小学生,科普基地专门开设了“趣味机器人”启蒙课程,以生动易懂的方式讲解机器人的构造和原理,并安排了搭建积木机器人、编程控制简易机器人等实践活动。近年来,科普基地积极走进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学校,年均开展科普活动20余次,累计惠及中小学生2000余人次。对于大学生和社会专业人士,科普基地设置了进阶课程,深入剖析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机械设计优化等前沿知识,每年受众3000余人次。

  科研成果是科普基地的核心亮点之一。在科普基地实训室与成果展示馆内,摆放着70余件学校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模型,其灵活的动作和逼真的形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机器人创新创业项目,展示推广学生团队的创意产品和方案。

  学科竞赛成果也为科普基地注入了新鲜活力,机器人团队在国家、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奖1500余项。科普基地通过举办竞赛成果展览、邀请获奖学生分享经验等活动,吸引公众对机器人竞赛的关注,让公众认识到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新多元玩法

  激发公众对科技的热情

  吕梁学院依托“教研创赛”互融协同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经验,打造系列特色科普活动。学校广邀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资深工程师以及学科竞赛优秀学生,开展各类机器人科普讲座。讲座内容丰富,涉及机器人发展历程、前沿技术、应用领域和未来趋势等。科普基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有多个功能各异的场馆,拥有一支由50名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学生组成的专兼职科普人员队伍,为科普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实验展演是科普基地的一大特色活动。借助机器人实训室和自动化实训室的先进设备,科普基地开展了一系列趣味科学实验展演。展演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详细介绍了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还积极邀请公众参与其中,让参观者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感受科技的乐趣与魅力。

  此外,科普基地还积极推进“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活动。与周边中小学、社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科普团队深入其中,为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科普知识和有趣的科技体验:针对小学生,通过展示可爱的机器人模型、播放有趣的科普动画,激发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针对中学生,组织编程培训和科技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社区,举办科普讲座,开展智能家居机器人体验活动,帮助居民了解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此同时,科普基地与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广泛合作,共同开展科普活动,年均辐射近4000人次。

  聚焦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彰显科普基地价值

  在“教研创赛”互融协同成果的有力支撑下,科普基地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其独特价值。

  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普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践锻炼和创新发展的平台。参与科普活动的学生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许多学生在科普基地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和潜力,进而选择继续深造,在机器人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科普基地也为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普志愿者,常年稳定的科普志愿者超50人,他们在科普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科普工作的坚实力量。

  在社会服务方面,科普基地为吕梁市科普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科普基地有效提高了公众的科技素养,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为吕梁市培养了一批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科普基地还为当地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助力当地机器人产业发展。

  吕梁学院以“教研创赛”互融协同的发展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科普教育的创新之路。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深化科普教育改革,持续拓展科普服务领域,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机器人科技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辉 杨云 张辰锐 温广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基教周刊·课程教学 06“教研创赛”互融协同 扎实推进科普教育 李辉 杨云 张辰锐 温广明2025-07-07 吕梁学院 2 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