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长山乡中心小学将微课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还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长山乡中心小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入现实情境来缩短师生间的交流距离等途径,充实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体验。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长山乡中心小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微课备课、录制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微课教学和常规教学的不同,并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他们的学习特征来设计和制作课程。一是注意生生之间的差别,教师在录音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二是帮助学生更新学习观念,在微课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状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从而完全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之中,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法治教育专题时,教师将书本上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将动画添加到微课录像中,这一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知识。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录制。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微课的有效运用对学校传统的教育系统进行了改革和优化,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构建了新的教育系统,使学生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同时,也知道如何获得可信的学习资源。 引入现实情境开展体验教学 长山乡中心小学通过开展德育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学习动力。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改革,运用微课把简单易懂、易于接受的生活实例当作学生学习的载体,使学生能用自己所熟知的方法来了解公共事务中的伦理准则和在现实中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此外,在对微课进行个案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和材料相联系,创造出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六年级上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将生活中的实例融入微课,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对自己所享受的各种权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剖析和说明,从而让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责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制作动画形式的微型视频,构建思维导图,对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平等权等权利以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责任进行详尽说明,将课本中的内容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教师还通过一些现实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权利和责任的认识。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一个人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退伍后到企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享受什么权利,应该尽什么责任?”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将课程中的“道德与法治”内容扩展到教室以外,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经历。 利用微课实现多种教学 在拍摄微课的过程中,长山乡中心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会尽可能拍摄多个种类的微课。微课的种类并不固定,会随着学生的年龄、知识的吸收程度、教材的改变而改变,微课的种类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优化,学校录制的微课主要包括新课导入类、课后巩固类、知识小结类、实践课程类、实践活动类、答疑类等,有些课程还会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因为课时有限,学生的许多问题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解答,于是教师制作的微课中就设置了“每周答疑”部分,教师会建议学生把问题记录下来,由班长汇总后上交,每个星期都会有15分钟的问答环节,“每周答疑”深受学生的喜爱。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在上课的时候主动提问,教师利用微课开展的“每周答疑”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也能为他们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更多的学生愿意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 (雷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