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聚焦语文教育改革,从教育思想、课程建设、学习模式、实践活动四个维度打造磁性语文课堂,构建“引导·沉浸·养成”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体系。学校依托20多年来顺次完成的3个省级规划课题“磁性语文课堂辐射型单元阅读教学研究”“‘引导·沉浸·养成’磁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和“磁性语文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研究”,形成“磁性课堂—磁性课程—磁性教育”全链条理念。这场语文教育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为核心,通过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变革。 凝练磁性语文教学理念,构建理论指导体系 学校提出“以文化人”的教育观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凝练了磁性语文教学理念:师生双方基于文本、课堂、活动,通过真实情境,逐步形成从境趣沉浸到自觉养成的深度学习状态和习惯。磁性语文蕴含着师生的双向奔赴、彼此促进、激情投入、沉浸自觉。学生萌生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切热爱,从而拥有了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创造性学习语文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提升了对语文的深度认知,与学生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与磁力共振。一是情感吸引力。语文教师努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例如,在《我与地坛》教学中,设计了“三读三悟”教学思路:一读感悟文字,二读体会情感,三读思考生命。学生通过撰写“我心中的地坛”随笔,实现情感的深度共鸣。二是思维激发力。语文教师通过矛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开发了“问题链设计模板”,如《鸿门宴》教学中的问题梯度:基础层——故事脉络梳理,分析层——人物性格解析,评价层——历史假设探讨。近3年,学生课堂提问数量增长3倍,思维品质显著提升。三是文化浸润力。语文教学要打通古今脉络,学校开展“一课一文化”活动,如在《劝学》教学中,延伸出“中华劝学文化”专题,制作“劝学名言”手抄报等。 开发语文辐射性课程群,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学校提出“课堂学习+项目学习+社团活动”的大语文课程观,构建多元立体课程体系,通过“统合·精细·联通”进行教材重组,开发辐射性课程群。课程群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通过创设富有磁力的学习场域,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深度体验、持续成长的过程。一是核心课程精品化。重组教材单元,如将《赤壁赋》《念奴娇》组成“赤壁情怀”单元,配套开发《赤壁文化读本》,收录相关诗文20余篇。二是拓展课程特色化。开设“嘉祥非遗文化”等6门选修课程,其中“汉画像石里的传统文化”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累计授课300余课时。三是实践课程活动化。每月开展“经典诵读”“课本剧展演”等活动,近3年,参与学生达6000余人次。课程群坚持立德树人,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整合学习资源、内容和方法,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创新“引导·沉浸·养成”路径,激活语文学习磁场 学校创新设计“引导·沉浸·养成”磁性语文课堂培养路径,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构建可操作、易推广的分课型教学模式;同时,结合不同文体和课型特点探索出基于不同任务群的教学模式。为此,学校在引导阶段设计“认知冲突”,如在《雷雨》课前发布“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辩论预告,收集学生观点;在沉浸阶段开展“情境体验”活动,如在《祝福》教学中,组织“祥林嫂死亡听证会”,形成听证记录;在养成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创意表达”活动,如学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让学生创作“孔子朋友圈”等作品。磁性语文课堂基于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和动机开展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兴趣激发、项目诱导、任务驱动,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体验性、高效性、主动性、自觉性。在教学中,磁性语文课堂以学情为前提,以师生间的互动、碰撞、点拨、生成等作为思维发展的突破手段,将环节推进作为学生知识进阶、能力进阶、思维进阶的有效路径。学生逐步进入磁性相吸、适应挑战、享受学习的沉浸状态,学习过程就像磁力线一样环环相扣,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学校还建构了“引领·自觉·成功”磁性教师修炼、“自发·多维·开放”学科磁性激活、“自主·合作·多元”项目学习活动等匹配系统。 自实施语文教育改革以来,学校学生语文成绩位居济宁市前列,学生发表作品300余篇,教师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人次,学校成功获评山东省第二批特色高中。(田新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