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星期二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创新育人模式 赋能区域物流产业发展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聚焦产业需求,以科教融汇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支撑,构建了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一五四三五”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人才供需匹配度低的问题。该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实施“政校行企研”五方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贯通,强化“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动,围绕“人培共制、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平台共搭、人才共育”五维聚力,培养物流工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政校行企研”协同形成“五位一体,六个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德才兼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并重。“五位一体”涵盖健全人格教育,培育“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素质卓越、身心健康”的新工科人才;“六个结合”通过“德才融通、教研互促、通专并重、虚实互补、内外联动、教学相长”的多维路径,实现政府部门、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构建“四维五阶五重七融”“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聚焦“师德引领力、教学创新力、专业精进力、科研反哺力”四维核心,以“筑基→发展→成熟→引领→卓越”为进阶路径,依托“产教互嵌生态重构、科研反哺课程迭代、校企双元定制培养、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多维融合协同育人”五重支撑,创新“政校行企研共建、岗课赛证融通、专兼教师互补、产学研创循环、虚实场景交互、跨域资源共享、价值技能渗透”融合机制,形成“教学迭代→实践升级→科研反哺”三维闭环体系,系统培育产教双向赋能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构建“三平台·三模块·五融合”课程体系。以产业需求为牵引,贯通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公共基础—学科交叉—创新创业实践”三级平台,整合物流系统规划、智慧物流技术等三大核心模块,创新“课证、课政、课赛、课创、产教”五维融合机制。建成山东省示范性实习基地、科技部众创空间及国家级别孵化器等平台,推行“教学—实训—竞赛—认证—孵化”五阶递进培养链,实现课程与岗位、教学与生产、技能与创新的深度对接。

  构建“两环六层四阶四融五力”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以“能力递进·思政贯穿”为主线,建立“集中实践—分散实践”双环联动机制。通过“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能力、综合创新、创新创业实践、素质拓展”六大平台,搭建“课程综合实践—自主设计实践—科研创新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四阶递进路径,实现“通识素养—实验技能—实战能力—学科竞赛”四维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研究与识别物流工程问题能力,预测与模拟物流工程问题能力,理解、分析与评价物流工程问题的影响能力,设计物流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能力,解决物流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五大专业核心能力。

  创新实施“点—链—群”三维教学模式,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贯通。理论教学以项目驱动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案例点—知识链—能力群”递进式设计,实现理论场景化与案例工程化;专业实践依托企业真实项目,构建“基础技能→综合实训→创新设计”多层次实践体系,结合虚实交互平台强化工程思维与应用能力;实习实训聚焦职业化培养,打造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情境课堂”,推行岗位沉浸式训练与职业标准对标考核,系统提升物流工程人才工程素养与职业适配能力。

  通过实践验证,“一五四三五”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支撑了区域物流产业升级,获得中国商业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获评全国高校物流教改优秀案例,在第二十二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上推广,辐射省内外多所高校,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性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实施以来,学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实现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教师团队教学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学校获批教育部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批新文科试点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及校级高水平学科重点建设专业,建成山东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别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平台;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80%的毕业生服务于区域重点物流企业,多人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以“创新+实践”双核能力赋能智慧物流产业升级;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指导书16册,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11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及青教赛、创新赛奖项;建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各1门,校级数字课程10门、一流课程8门,其中3门获批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资源课程。物流工程教学团队获批校级专家工作室,获评优秀教学团队、“最美教师团队”及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形成“教研反哺教学、产教协同育人”的良性发展格局。

  (王秀荣 高敏 高松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创新育人模式 赋能区域物流产业发展 王秀荣 高敏 高松云2025-05-20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2 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