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在工程实训中心参与金属加工工艺实训
|
赣南群山叠翠处,贡江碧水蜿蜒间,坐落着一所建在革命老区、红色旧址、绿色乡村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和君职业学院。这所成立于2021年的年轻学校,秉持“产业为本、校企一体”的产教融合办学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大胆改革创新,探索“1.5+1.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课堂延伸至车间,让理论与实践共振,谱写了一曲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时代新篇章,为破解职业教育“融”得不深、“合”得不紧的难题,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和君方案”。 立足校情:破解“两张皮”难题,探索育人新模式 为了解决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校园与企业隔离”的“两张皮”现象,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和君职业学院领导班子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求索,在充分调研、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三年学制一分为二,设计出“1.5+1.5”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在于重构人才培养的时空布局与资源配置:前1.5年,学生在校内系统学习理论基础,涵养职业素养;后1.5年,学生则整建制进入企业现场教学基地,进行沉浸式、实战化的产业实训。 这一模式的提出,旨在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壁垒,实现“学校随着企业转、专业紧跟产业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锤炼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最终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无缝对接。 双元驱动:校内固本强基,企中淬炼技能 “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其“双元驱动、全程育人”的实践逻辑,即校内阶段的“铸魂塑基”与企业阶段的“淬炼赋能”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一)前1.5年:固本强基,校内铸魂育素养 在校内的1.5年里,和君职业学院并非仅仅传授学生知识,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夯实理论基础。学校依据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涵盖“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认知课+通识博雅课”。课堂教学精讲多练,融入企业技术标准与行业认证要求,确保知识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坚持立德树人。学校坚持党建引领,深挖赣南红色资源,将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融入“大思政课”体系,独创“三观品行(Virtue)、身心健康(Wellness)、通识博雅(LiberalArts)、专业知识(ProfessionalKnowledge)、实践技能(Practice)”的“VWLPP五位一体”和“十个一工程”(树立一套正确的“三观”、养成一系列好习惯、考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一项职业操作技能、读一批好书、听一些好讲座好报告等)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自信、自律、自强”的“三自”校风精神。 涵养综合素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长期坚持“双晨”(晨跑与晨读)活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常态化组织“重走长征路”42公里徒步活动,让学生在跋山涉水中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感悟革命精神。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品格,为他们日后进入企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二)后1.5年:产线“练兵”,企中淬炼强技能 学生完成校内基础学习后,便迎来“1.5+1.5”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进入企业现场教学。这1.5年,是学生技能提升、职业认同、角色转变的加速期。 现场教学,沉浸式学习。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和现场教学基地。2024年3月,学校积极携手乾照光电等行业领军企业,把课堂直接搬进车间,将企业的技术高地转化为现场教学的实践舞台,以“沉浸式现场教学”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助力学生在前沿的技术应用中进行技能学习,在真实的实战氛围中进行“学训一体”的训练。例如,在光电产品设计与装调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光电芯片的生产流程,从晶圆加工到芯片封装测试,深入了解每个环节的技术要点与工艺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双师”指导,精准滴灌。在企业现场,实行“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导师”的“双导师制”。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导师,“手把手”传授操作规范、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学校派驻教师入驻企业,负责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管理和生活协调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例如,稀金产业学院聘请了赣州晨光稀土、金力永磁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现场教学“技术导师”,为学生实践与技能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工学交替,轮岗实践。现场教学并非简单的重复劳动,以晨光稀土教学点为例,其培养体系分为“动荡适应—岗位教学—轮岗实践”三个阶段。初期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中期聚焦核心岗位技能深耕,后期则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安排轮岗,让学生接触不同工序、岗位,从“单一技能操作者”成长为“复合能力执行者”,实现对产业全景的认知。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在乾照光电、合肥海尔等基地的实践教学中,也注重让学生接触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制造工艺,参与设备调试、质量检验等环节的工作。 机制保障,化解难题。针对学生初入企业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如情绪波动、岗位认知模糊、对流水线作业的疑虑等,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高效的协同机制。一方面,强化人文关怀与文化融入。驻企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紧密配合,常态化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结合企业文化宣讲、车间实地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企业价值观,感受企业魅力,从而稳定心态,增强归属感。另一方面,畅通诉求响应与问题解决渠道。建立“校企双协调”工作机制,确保学生在岗位适应、住宿生活等方面的合理诉求能得到妥善处理。同时,积极创新帮扶举措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例如,晨光稀土教学点推行的“以老带新”的“1+1”结对帮扶制度,通过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利用朋辈影响力促进新学员快速融入企业;开展“优秀学徒”评选活动,通过荣誉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岗位认同感。 政策透明,消除担忧。面对部分家长和学生在“实习效果”“专业不对口”等方面的担忧,学校通过严格的企业筛选标准、双向选择、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薪酬标准、畅通调岗或返校渠道、明确现场教学作为必修学分(50学分)的重要性等方式,全方位加强沟通解释,以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和权益保障措施,有力回应社会关切,确保工学交替模式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硕果累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1.5+1.5”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学生成长、企业满意、学校发展、社会认可的多方共赢。 (一)育人成效显著,核心竞争力凸显 通过现场工程师产业学院的深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显著跃升。学生技能认证通过率高达95%,近3年,学校已向江西金力永磁、赣州晨光稀土、乾照光电、腾远钴业、康晋电气等重点企业输送12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专业对口率高,较之前人才培养模式增幅显著。毕业生凭“上手快、技能实”的过硬本领广受企业赞誉,部分毕业生已快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正在参与现场教学的2022级学生中就有多人迅速走上班组长等基层管理岗位,充分印证了“校企一体、无缝对接”的育人实效。学生实践能力的飞跃同样体现在竞赛舞台上,近年来,他们在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30余项大奖,更在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中荣获一等奖。 (二)企业深度参与,人才梯队优化 “1.5+1.5”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企业通过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训岗位、选派导师,不仅获得了符合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优化了自身的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还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获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如稀金产业学院现场教学为企业创造产值超1.2亿元。 (三)产学研用协同,服务产业升级 学校依托产业学院平台,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如乾照产业学院与乾照光电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围绕光电芯片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稀金产业学院紧密对接赣州“中国稀金谷”建设,为区域稀土产业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示范效应凸显,社会广泛认可 和君职业学院与企业“1.5+1.5”现场教学共育人才的经验在江西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大大地调动了诸多企业主动要求合作的积极性。学校的育人模式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产业为本 校企一体——稀金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入选《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典型案例库。《江西改革动态》专题推介学校“1.5+1.5”育人新模式,江西省内外10余所职业院校前来调研学习。2025年,《江西省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指出“推广‘1.5+1.5’等工学交替和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和君职业学院的探索实践,正从“盆景”变成“风景”。 回望和君职业学院的创新之路,其改革逻辑清晰可辨:在时间维度打破“先学后做”的线性思维,构建“做中学、学中创”的动态体系;在空间维度消融校园与企业的物理边界,打造“处处能学、时时可练”的成长生态;在主体维度重塑校企命运共同体,激发“共育共享、互惠互利”的内生动力。以上探索为破解产教“合而不深”、校企“联而不盟”的痼疾提供了系统方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望未来,和君职业学院将继续深化“1.5+1.5”育人模式内涵建设,拓展与更多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构建“产业需求导向—校企协同育人—就业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继续以破竹之势续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新华章。 (和君职业学院理事长、党委副书记、执行校长 李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