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通识必修课,是外语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积极推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努力探索将地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
思政引领
完善培养模式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充分认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挖掘地域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了解决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以思想引领为主线,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依据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每个专业“量身定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推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跨学科合作能力。明确要求学生具备翻译介绍中国国情与地域优秀文化的能力。制订相应教学计划,规定课时和学分进行系统学习。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从围绕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景观、特定时空背景下形成的人文历史空间、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代表地域优秀文化精神特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四个板块挖掘和提炼地域优秀文化中的德育元素,将其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秉持“五守五创”理念
坚持“五化”并重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秉持“五守五创”理念,坚持“五化”并重,全方位协同共促地域优秀文化与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创新,解决英语课程思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培养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建设短板。
守立德树人之正,创育人目标之新,实施“教学目标育人化”。按教育目标分类教学,将大学英语课程整体教学目标及各个单元的具体目标都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实现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守优秀文化之正,创课程内容之新,实施“教学内容特色化”。依据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将大学英语设置为“基础课程”和“提高课程”两个层次,在“提高课程”中开设地域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系列微课,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目标,最终形成了“分层教学+微课赋能”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守培养方向之正,创教学模式之新,实施“教学模式多元化”。构建“TMFP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前,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为先导,引导学生线上自学语言技能和地域优秀文化系列“微课”(Micro-lesson);课中,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完成知识内化、能力构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课后,用“基于项目的语言学习模式”(Project-based Language Learning),强化语言应用能力和地域优秀文化传输能力。
守学科融合之正,创培养机制之新,实施“培养机制一体化”。校内学科融合,依托各个学科的科研基地搭建地域优秀文化传承平台、组建地域优秀文化宣讲团,让地域优秀文化进寝室、进活动。校外交流合作,组织师生与地域优秀文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交流。校内外双向沟通,长期开展“双走进”和“双研究”活动,给文化传承增添温度。
守知行合一之正,创评价方式之新,实施“评价方式全程化”。建立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和地域优秀文化三个维度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推进“英语+地域优秀文化”教学效果的知行合一。结合混合式教学实施的三个阶段,将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确定为过程性评价(50%)和终结性评价(50%)。
课程监督
注重实效影响
校院两级督查督导课程思政是否真正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同时通过学生对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跟踪督导与学生评价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倒逼整改、努力完善。
与此同时,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将富有时代特色的地域优秀文化思政元素不断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得到丰富、予以深化,形成全面、系统、与时俱进的建设体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地域优秀文化与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创路径,是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具体举措。未来,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培养情怀深、语言通、素质高、视野宽、接地气的复合型人才。
(胡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