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星期二
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构建“民族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国际视野为引领、多维协同为支撑、跨界融合为路径”,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构建了“12345”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一条主线”育人

  学院立足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方略,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条主线,强调“五个突出”:一是突出人才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二是突出培养规格的“国际化、多元化、多样化”,三是突出“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改革方针,四是突出本科教育的基础作用,五是突出课堂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民族传统美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理论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民族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龙湘平教授团队“湖湘工艺文化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创新性转化改革与实践”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确立“二化”特色办学目标

  学院确立了国际化、民族化“二化”特色办学目标,以湖湘传统工艺文化为根脉,依托湖南省普通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湘民族工艺文化研究)、优秀社科普及基地(湖湘传统美术研究)及省级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与新西兰等国高校联合办学,努力打造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设计人才培养高地。自2015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合作办学以来,学院已吸引新西兰、德国、美国等国20余位外籍教师驻校任教。外籍教师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与本土团队联合攻关,创作出既具国际审美范式又富地域文化辨识的设计作品,实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深化“三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以非遗活态传承为基点,构建“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双师”共育,组建由校内教师、非遗传承人、行业领军人构成的“三师型”教学矩阵,实现学术理论、工艺技艺、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现代设计的跨界融合,培育兼具文化使命感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学院搭建“工坊—展馆—智库”三维载体,建成羊舞岭窑陶艺、苗族蜡染、漆艺髹饰等多个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场域;完善湖湘传统美术陈列馆、当代美术馆建设,设立梅山文化、苗族造型艺术等专题研究所,助力三方协同育人。

  探索“四创”融合设计人才培养路径

  学院以湖湘工艺文化为创新引擎,构建创意、创新、创优、创业“四创”融合设计教育生态:通过将非遗技艺、民间美术等文化基因植入教学,打造“民族特色+现代设计”课程体系,形成“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实践转化”三维培养路径,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同步搭建“教学—竞赛—产业”协同平台,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项目,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如2018届毕业生邓芳雨、朱海文等10余人升入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等海外名校深造;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2%,考研留学率比上年度增长18%,有效破解了教育供给结构性矛盾,实现文化传承、人才培育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构建“五位一体”课程教学体系

  学院深挖湖湘非遗文化富矿,构建“课堂—展厅—作坊—竞赛—项目”“五位一体”课程教学体系,将扎染、木雕等30余项传统工艺转化为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创新潜能。通过“非遗+设计”教学改革,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近5年学生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奖项200余项,2019年、2021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姚玲等学生以民族元素创作的《姜根超时空大战》策划案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该课程体系直接赋能设计学科“双一流”建设,彰显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教育价值。

  未来,学院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紧扣新时代青年特质,迭代实践育人模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杜娟 谷利民 钟正武 龚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7构建“民族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杜娟 谷利民 钟正武 龚力2025-05-20 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2 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