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是一所有着77年悠久历史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学校通过“大美育”实践,探索出一条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学校美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如今的东门大街小学,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东门师生的蝶变与成长,皆是一个个追寻美的故事。 构建“仁·立美” “大美育”内容体系 构建“适美”课程体系。学校秉持“五育”融合的理念,构建“三层次五领域”“适美”课程体系。以圆锥体为课程结构模型,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分设基础、拓展、创新三个层次的课程,形成“文化铸魂、艺术奠基、五维覆盖、三类协同”的育人架构。五个领域涵盖人文与社会(润心)、科学与技术(启智)、体育与健康(固本)、艺术与审美(尚美)、劳动与创造(创新)等内容,通过“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深化“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动态课程群。以育人为导向,以融合为方式,开发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山水、友善、乐艺”三大类动态校本课程群。“山水课程”涵盖“赏四时之美、感山河之蕴、觅自然之礼、悟劳作之技”四个主题,通过沉浸式学习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与审美素养。“友善课程”围绕“美德修身、明理习仪、乐群合作”三个目标,开设“诵经典·习礼仪、明德性·修射御、书仁智·数古今”三大类11门课程。“乐艺课程”涵盖“音律之美、画意之韵、舞动之灵、戏韵之魂”四大类内容,开设“《论语》吟唱”“戏剧”等58门课程。 营造“润美”校园环境。学校坚持“里仁为美”,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从“物理、人文、制度”三个维度精心设计校园环境。打造“一亭、一廊、三厅”等特色环境空间,融入美学元素,涵养师生情操,实现环境育人的隐性功能。制定人性化规章制度,平衡规范与自由,培养师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通过环境浸润、文化熏陶、制度引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美育观、实践观,全方位净化师生心灵,于润物无声中形成“润美”校园文化。 完善“仁·蕴美” “大美育”实施体系 形成“蕴美”课堂理念。以“仁”为美育支撑点,创新构建“一点四线”“蕴美”课堂理念。从“关系和融之美、思维灵动之美、知识联通之美、创新创造之美”四个维度,打造特色课堂育人模式。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等多元美育资源,注重学生艺术基础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等方面的进阶发展。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以美育浸润学生心灵,在身心愉悦、活力彰显中健全学生人格,实现以美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融美”体验活动。充分挖掘教师的专项特长,以社团、课后服务为抓手,打破年级和班级界限,走班选课,以菜单式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面向人人,建立“学会、勤练、能展、常演”的常态化、全员参与的艺术展演机制。通过校园艺术节定期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等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深化“创美”实践探索。扎根孔孟之乡文化沃土,创建“美育+”社会实践矩阵。联合济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等单位,共建“仁之美”“大美育”联盟,深度挖掘文化场馆中的品德美、秩序美、和融美等美育资源,厚植学生文化认知根基。采用“学期+假期”双通道模式,开展“仁礼实践”主题研学活动,体验“民生关怀”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健全“仁·寻美” “大美育”评价体系 重激励,落实以评促学。聚焦学生个体成长,以激励性评价赋能学校美育发展。通过创新评价内容、优化评价策略、深化评价运用,全面记录学生的美育成长历程,系统考查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助力学生在美育浸润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促增值,推行多主体评价。充分整合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力量,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样化方式,发挥各主体优势,形成多方协同、共同激励的良好机制,让每名学生都能成为更美的自己,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看细节,强化表现性评价。围绕“悦美之情、识美之知、行美之习、创美之行”四个维度,突出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和创造性。通过记录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作表现过程,精准捕捉情感变化、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等信息,为每名学生建立个性化评价档案,增强评价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统知行,锚定素养导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学生艺术活动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记录参与度、技能掌握、实践投入、专长展现和素质测评结果等,纳入成长档案。评价过程中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考查学生的艺术知识技能,更重视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以评价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建构“仁·尚美” “大美育”保障体系 管理“襄美”。学校完善“为政以德”的管理体系。一是成立了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领导并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美育工作的有序进行。二是健全了美育工作机制,设立了课程指导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活动中心、校外研学中心等专门机构。三是弘扬“仁者爱人”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性化和价值观的引领。 教师“雅美”。学校实行“五维同步”(单周小教研、双周大教研、每月专题教研、天天网络教研、随堂即时教研)教研机制与“1+N”教师培训机制“双轨并制”。采取“经典研学、数字助学、跨科融学”的“三学”联动形式,依托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师徒结对、青年教师俱乐部等平台,系统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美育引路人”的转型。 校家社“共美”。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协同的美育网络。通过建设“美育家长学校”、开展“家庭美育导师计划”、建立“大美育”机制联盟等举措,实现美育的多元化发展和深度渗透,营造了全面覆盖、立体互动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涵养师生大爱、大德、大情怀。 “大美育”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有力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赋予学校美育新的内涵、新的作为和新的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全国国学经典教育联盟校、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实验基地、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书香校园、山东省中华经典吟诵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时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