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星期二
跨界融通 多元发展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集团“π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在粤港澳大湾区松山湖畔,广东省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的学生正用AI(人工智能)技术剪辑开学典礼视频,通过3D建模设计舞台灯光,与校外企业对接制作细节……这场由学生主导的开学典礼,折射出学校“跨界融通”的育人逻辑——以学科根基与数智素养为“双支柱”,架起跨学科实践的“融通之梁”,培养兼具专业深度与跨界思维的“π型”创新人才。

  从2014年创办松山湖实验中学到2022年创办大湾区首所实体未来学校——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扎根基层近30年的校长万飞带领教师团队构建起“跨界融通”的育人生态,探索出基础教育“π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湾区模式”。

  “π型”人才:从“三创”到“融创”的模式迭代

  2014年,当松山湖实验中学实施“创新、创作、创业”“三创”课程体系时,有人质疑说:“选修课过多是否影响学业?”“创新实践能否与升学兼顾?”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以数据回应:开发203门校本课程,学生获20多项专利,学业水平稳居东莞市前列。

  “创新往往诞生于跨界碰撞。”万飞于2022年创办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时提出了“π型”人才模型:以学科根基与数智素养为“双支柱”,支撑跨学科实践的“融通之梁”,形成“深根基—强赋能—活实践”体系。该模型与创新素养的三个维度(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深度契合——学科根基培育创新思维,数智素养助力思维跃迁,跨学科实践场域激发创新内驱力,多元评价机制培育“敢想敢做、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学校通过“融创·未来”课程、“五跨”教学策略、“发现·未来”评价体系等改革,建构“π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双轮驱动:学科根基与数智素养协同赋能

  高二学生吴佳怡团队在“神笔马良”课程中化身为城市规划师,用两周时间完成“海绵城市公园”方案,该课程获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这样的场景遍布校园:在天体物理学博士于斌开设的“纵观宇宙”课程中,学生用3D建模设计太空舱;在水滴空间(STEAM空间)中,科创班的学生与高校工程师协作,改进自创的高压电缆自动清洁机器人;在非遗技艺教室里,麦秆画制作与数字动画制作同步进行。

  支撑这些实践的“双轮驱动”体系包括:一是夯实学科根基,如议会式语文辩论、真实问题数学探究、造纸实践历史课,以学科课程校本化实践,夯实学科思维;二是强化数智赋能,创建人工智能学院,构建“AI+X”课程群,打造师生校内共用的“AI问学云平台”。在学科根基与数智素养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学校实施“跨‘五育’——有机统整”“跨学科——适度融合”“跨时空——技术赋能”“跨角色——交互体验”“跨学段——贯通育人”的“五跨”教学策略,构建跨界实践生态,让“π型”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学与教的每个环节。

  动态循证:“靶型图”里的素养发展密码

  在初三学生邱麟靖的素质报告里,一幅彩色“箭靶图”清晰反映了其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等27项指标的发展轨迹:课程任务的达标数据与能力指标关联后,呈现为颜色、虚实、粗细不同的线条数据,形如“箭靶”。支撑这些个性化“成长密码”的是学校构建的“发现·未来”评价系统,即聚焦学生“品质生活力”“创新学习力”“未来创造力”的发展,设计与能力指标、课程任务、学习证据关联的“三力”素养模型评价体系。

  学校用几年时间验证:当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会发生什么?教师备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AI录播系统自动生成课堂分析报告,帮助教师迭代教学设计;学习空间打破围墙,学生带着智能平板走进水滴空间(STEAM空间),企业工程师通过云端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评价体系关联学习行为证据,通过多模态数据追踪,早期识别学生的创新潜力。这种变革的效果直观可见:学生获国家创新奖项76项,申请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发现·未来”评价系统获评广东省数字化转型下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案例活动学校组优秀案例,并在全国学术论坛上发布。

  湾区星火:从校本实践到“创造教育”生态圈

  “创新教育的本质不是选拔天才,而是唤醒每个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万飞说。近两年,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师生创新素质发展显著。95%的学生自评“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学生在尔雅书吧创业、在艺术科创中心输出作品、在攀登哈巴雪山时磨砺意志……学生张庭榕、陈扬霖等共创“智能乒乓球拍”,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集团成员校东坑中学采用“智慧课堂”模式后,教学质量跃居东莞市前列……十多年来,从松山湖实验中学到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再到广东省万飞名校长工作室、“创造教育学校共同体”,“π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辐射国内100多所中小学校。

  “π”的无限可能,犹如教育的隐喻。当学校成为跨界融通的“生态场”,每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未来的“π”。这是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的答卷。

  (徐洁 蔡嘉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0跨界融通 多元发展 徐洁 蔡嘉莉2025-05-13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集团“π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