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星期二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创新忠诚教育体系

  忠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先进典型,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忠诚教育对大学生加以引导,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忠诚教育体系,确保忠诚教育落细、落小、落实,致力于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筑牢忠诚根基

  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全员模式,举全员之力、汇全员之智、用全员之情开展忠诚教育,有效打破“育人只是教师责任”的单一模式,提升教育效果。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参与、社会支撑”三位一体的忠诚教育网络,系统推进忠诚教育走深走实。

  一是学校教育。南华大学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立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与学生双向发力的“一体两翼双驱动”的课程育人模式。结合学生的专业、年级等具体情况,将忠诚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是家庭参与。家长参与“校园—家庭”共育网络,通过定期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优良家风宣讲等活动,引导家长将忠诚基因融入日常教育,通过代际传承厚植“听党话、跟党走”的价值根基。

  三是社会支撑。学校发挥社会资源协同赋能的作用,依托红色教育基地、科技产业园区等平台开展忠诚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开展“湘江战役纪念馆研学”“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现场教学”等活动,以行走的“大思政课”方式提升忠诚教育效果。

  打造“线上—线下”多维育人场域,浸润忠诚意识

  环境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对个体成长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作用。南华大学以“青年心向党”为文化育人目标,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育人场域,使学生浸润于忠诚教育氛围之中,深化价值认同。

  一是建设文化育人矩阵。南华大学通过构建“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三位一体文化育人矩阵,设置党史专题书架、科学家肖像墙、虚拟现实展区,使忠诚教育可触可感。设计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音乐党史课、红色话剧表演、红色微电影创作等;打造“南华青年说”等文化育人品牌。

  二是构建数字化育人生态。学校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习惯,利用AI(人工智能)生成学生数字画像,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校“三微一端”平台精准推送一系列融入忠诚教育元素的歌曲、短视频、动漫等融媒体资源,让忠诚教育充盈数字化育人空间。

  三是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利用社会实践育人资源打造忠诚教育实践育人平台,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参加暑期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将忠于党、忠于国家的理想情怀化为实践行动。

  推进“入学—毕业”全周期实践育人,淬炼忠诚担当

  南华大学将忠诚教育贯穿学生“入学—毕业”全周期。从开学典礼、军训教育、“开学第一课”到毕业赠言、毕业典礼等环节,忠诚教育贯穿始终,形成“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动转化”的教育过程,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教育目标。

  一是深耕主题教育。构建“四史+”学习体系,通过系统学习“四史”,使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力行”。同时,加强学生对校史、学科史、行业史的了解,从校史中解读“大学之道”,从学科史中挖掘“科学报国”传统,从行业史中阐释忠诚与创新理念。

  二是创新实践载体。学校将忠诚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理念,形成“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的双轨培养模式。在实践教育的内容设计上,从政治忠诚向职业忠诚、价值忠诚延伸,形成“政治筑基—职业塑形—价值铸魂”的三阶过程,实现忠诚教育从外在规范到内在认同的转变。

  三是构建长效机制。学校打造“入学—毕业”全周期培育链。新生教育浸入“家国情怀”基因,毕业教育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使“忠诚”二字成为青年的精神底色,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忘“忠诚”初心,传承忠诚品质。

  忠诚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南华大学在“三全育人”实践中创新构建忠诚教育体系,从“课堂育人”拓展到“全息育人”,使忠诚教育形式从单一向多维转变,覆盖课程、文化、实践、网络等多维空间,形成了忠诚育人的“南华方案”。(王璐 张红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0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创新忠诚教育体系 王璐 张红艳2025-05-13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