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星期二
“五育”融合 以劳育人
——山东师范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

  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山东师范大学立足师范教育办学优势,坚持“五育”融合的核心理念,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拓展实践场域、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课程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系统破解劳动教育课程“去哪儿上”“谁来上”“怎么上”三大核心问题,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构建多元实践场域,实现劳动教育空间升级

  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初期,学校创新性构建了“校内+校外”双平台劳动教育实践场域,以解决劳动教育空间资源不足、实践场景单一、产教融合不深等问题,实现劳动教育课堂空间的立体化拓展和功能升级。

  在校内,学校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科研有机融合,精心规划建设了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如“校园农场”“科普广场”“萌宠乐园”等,涵盖多个学科专业领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在校园种植向日葵、杜仲、藜麦等植物,为校园增添一抹新绿。“劳动课让我们走出教室,真正理解‘汗滴禾下土’的含义,”手握铁锹的学生说,“我们应该走出课本,把对劳动的体悟和植物的认知投身到大自然中。”

  在校外,公共管理学院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中心、乡村振兴服务点等建立合作,为学生搭建服务社会、开展实践的桥梁,打造具有公益性劳动特色且蕴含丰富思政教育元素的“思政+”劳动课堂。学院创办的以赋能乡村教育、搭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平台为愿景的“香蕉公益”“盒你在一起”等公益项目,不仅为乡村孩子带去了知识与希望,也使大学生在公益劳动的自我锤炼、自我教育中实现理想信念的升华。学院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铜奖、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服务实践是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有力举措,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汇聚多方协同合力,夯实劳动教育师资基础

  学校探索构建“专业教师、行政人员、社会导师”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实现劳动教育师资来源的多元化与专业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辅导员、后勤工作人员、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多方协同彰显“全员育人”机制,为劳动教育课程提供课程规划、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基地建设等全方位支持。

  学校依托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设置劳动教育教研室,由具备深厚劳动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担任主讲,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劳动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构建扎实的劳动理论基础。同时聘请企业劳模、行业专家等走进校园或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农场一线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校外导师劳动精神和专业技艺的示范引领,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感悟劳动价值。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谭志福强调:“我们将重点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求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重实践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融合教学模式,贯通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学校创新构建“传统课堂+数字化学习”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着力打造“日常劳动+专项实践”双轮驱动的劳动教育方式,制定“过程评价+成果展示”双重激励的考核体系,充分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

  劳动教育教研室积极开发跨学科劳动教育实践项目,促进劳动教育跨学科资源整合。鼓励学生立足专业特色,策划、组织、实施劳动作业项目,通过真实劳动情境创设,将劳动课学习转化为具象化的劳动体验,实现了劳动意识培养、专业技能提升、思想教育浸润等多元育人目标。在学生工作部“萌宠乐园”项目中,学生在饲养员的指导下,参与梅花鹿、羊驼、矮马等动物萌宠的日常喂养与科学照护,通过沉浸式劳动体验,深刻理解动物养育的艰辛与不易。美术学院劳动课小组参与社区墙绘、井盖涂鸦美化等特色“美育+”项目式劳动作业,既践行了“以美育人”的专业理念,又切身感受到“劳动创造美”的实践真谛,实现了审美素养与劳动精神的双重培养。

  为全面监测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情况,劳动教育教研室创建整合过程性评价、劳动成果展示和社会反馈等多维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劳动日志、实践报告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给予学分认定。将学生的劳动成果,如手工作品、劳动实践纪录片、调研报告等,作为衡量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依据。同时,结合社会反馈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劳动成就感,全面落实“‘五育’融合、以劳育人”的核心理念。

  (陈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0“五育”融合 以劳育人 陈勇2025-05-13 ——山东师范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创新实践 2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