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星期三
五阶育人 四维融通 三联协同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深入实施“五阶育人、四维融通、三联协同”的育人模式,通过创新培养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保障机制等手段,实现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阶育人,优化培养体系

  理论筑基,构建系统知识网络。学院优化理论课程体系,精减课堂讲授学时,增设文献检索、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课程,开展学术讲座,延伸学习链条;推进课堂改革,鼓励混合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落实“N+1”考试改革(N种过程性考核项目和1次终结性考核),培养学生问题分析、批判研讨、自主探究的能力。

  实践赋能,打通技能转化通道。学院将实践学分比例增加至30%以上,建设虚拟仿真、问题探究、个性化定制等特色实验模块;整合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的课题资源,开发工程实训项目。重点训练学生团队协作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实践认知的转化。

  竞赛砺锋,锻造尖端竞争能力。学院实施主讲教师负责制,分阶段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学校提供专项经费与设备支持,完善竞赛奖励机制,将学生参赛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推动获奖方案专利化或创业孵化。依托竞技场景提升学生创新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

  校企协同,实现技术共生迭代。打通校企师资共享、设备共通、项目共研的双向通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授课,推行“双导师制”,毕业论文在行业一线、社会实践中完成。师生组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攻关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线优化,着力提升学生工程应用和技术迭代能力。

  职业领航,锚定终身发展坐标。学院在大一至大四阶段开设“职业认知—技能匹配—决策训练—职后发展”递进式生涯课程,打通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路径;建立企业导师库,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增强岗位适配度;搭建校友职业发展追踪平台,动态分析就业数据,反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学院的行业影响力。

  四维融通,打造优质平台

  构建数智融合教学平台。学院依托学校智慧校园布局“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智慧教学+课程建设”“数字孪生+场景构建”,引进超星尔雅通识教育、雨课堂等平台,优化知识图谱资源建设、动态评价、人工智能助教等功能。打造一流课程、智慧课程等品牌课程81门,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

  落实教研融合改革平台。学院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改革,推行“教学—科研双轨激励机制”,成立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开展虚实结合的科研项目实践,推进课程开发、教材优化、跨学科课程设计,孵化了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16个,形成了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打造赛教融合创新平台。学院深化赛课融通的教育改革,将学科竞赛指标融入专业教学,构建“竞赛嵌入式”教学模式,新建及升级人工智能、机械创新等实验室135间。近4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奖1296项,学生的参与度大幅提升,获奖数量和质量实现双重飞跃。

  创建产教融合校企平台。学院积极探索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5个,细化校企联合培养与实习实践方案,新建了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3个现代产业学院,获批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三联协同,强化支撑保障

  学科优化与社会需求联通。学院以科技发展、国家与地方战略布局为牵引,建立“需求分析—科学论证—动态调整”的学科发展机制。先后撤销7个专业,新增智能制造等4个新兴专业,开发建筑电气、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交叉课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绿色化工专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强化服务地方发展能效。

  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联动。学院从“五阶育人”体系达成出发,构建“学生需求导向—教师发展响应—育人成果输出”师生双向联动的发展模式。系统剖析学生培养策略,建立“分类型、分阶段、螺旋上升”的教师发展机制,开展教学新星、教学能手、教学名师培育工程,推进团队建设、“双师型”教师认定,鼓励教师进修和企业挂职,实现师生互促闭环发展。

  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联行。学院创新实施“二三四”质量反馈与监控体系,即:组建校系两级督导、开展学期三段教学检查、实施“领导—督导—同行—学生”四维评价,畅通整改监督渠道。完善“1+N”保障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总体方案》为核心,配套N项管理制度协同发力,实现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与办学竞争力的同步提升。

  (王宁 孔令乾 霍月洋 赵桂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1五阶育人 四维融通 三联协同 王宁 孔令乾 霍月洋 赵桂清2025-04-30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