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积极响应教育政策号召,基于深入的课题研究,独辟蹊径地构建起“文化深蕴美·环境浸润美·课程涵养美·师生共绘美”“四美培元”美育浸润实践模式,在育人的征程上踏出坚实且富有创造性的步伐,为学生铺就一条充满美的成长之路。 深耕文化深蕴美,“六艺”新韵育“六商” 学校溯源儒家“六艺”,将礼、乐、射、御、书、数进行革新,融入“厚德精艺”的教育理念,构建起“新六艺养六商”校园文化体系。以礼养“德商”,培养学生广博易良的情操,滋养向善人生;以乐养“艺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孕育高雅人生;以射养“职商”,培养学生精通专业的技能,支撑职业人生;以御养“逆商”,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品质,畅享快乐人生;以书养“文商”,培养学生贯通知远的能力,造就智慧人生;以数养“速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成就出彩人生。 在这一文化体系的引领下,学校以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为依托,全方位夯实美育筑基工程。校园里,歌手大赛、舞蹈大赛和手工、书法绘画摄影展等艺术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学校还借助区域联动与校际协作,搭建“美学工坊+”第二课堂,邀请工匠大师分享经验,开展传统戏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年均参与人数超10万,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审美与品德共同成长。 雕琢环境浸润美,内外兼修启新程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学校匠心独运,将自然元素与文化底蕴、职业教育特色有机融合。校园里,水的灵动、石的坚毅、林的葱郁、花的芬芳与文化墙、校训石、党史馆等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形成独特的校园风貌。学生穿梭其中,在美的熏陶下,心灵得到滋养,思想得到启迪。 学校秉持开放的“大环境观”,积极拓展美育空间。与涪陵区文化馆、博物馆、歌舞剧团有限公司等合作,共享艺术实践平台。同时,与长江师范学院、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紧密联系,组织学生走进高校的教育基地,如“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英模教育馆”“汉崇美术馆”等,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还让他们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和多元的文化,激发创新思维,在美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融合课程涵养美,打破界限筑体系 学校紧紧抓住“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这一关键,打破学科、美育和学校之间的界限,构建“立体式全视角”课程体系。其中,6门美育核心课程和21门美育融合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美育成长助力。 学校充分挖掘公共艺术通识课程和专业艺术美育课程的美学价值,联动区域部门和合作高校,打造“美育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通过多维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打造了“地域美学+”美育课程;多层次融合美育元素,优化了“专业美学+”美育课程;多渠道联动校际资源,实施“学科美学+”课程美育;多平台拓展实施载体,构建了“美学工坊+”第二课堂。此外,学校还与高校联合开发出版了多部特色美育教材,打造了多门精品美育课程,推动美育从单一课程向全人教育转变,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师生携手共绘美,硕果盈枝展风华 学校构建的“四美培元”美育浸润实践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在学生群体中,以美立德成效显著,李俊秋等57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以美启智成果丰硕,众多学生在文明风采大赛、艺术展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美术造型赛项、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文化艺术赛道)等各类综合素质展示类比赛中,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达1279人次;以美立行亮点突出,学校学生会主席夏靖淞成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电工专业学生谭明、建筑专业学生徐鸿飞等在各自领域展现出优秀才华。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荣获多项国家级别和省部级奖项。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重庆市级以上课题、教改项目,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出版多部美育教材。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重庆市特级教师等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学校基于协同理论的“四美培元”美育浸润实践模式,凭借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扎实的实践举措,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未来,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将持续深化这一实践模式,不断探索美育新路径,为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努力,让美育之光在校园中持续闪耀,照亮学生的未来之路。 (袁甜桂 赵晓雪 王川 韦秋萍 宋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