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将确保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确保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如期实现。近年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措并举,有力推动“大思政课”“123345”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个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引领力的理论要义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工作逻辑上互通、话语上互联、价值上适配,为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民航学子提供了理论指南与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着力解决好“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么立德、怎么树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推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与民航行业紧密对接,促使人才培养、科教和创新体系建设融为一体,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共进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成为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的时代新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两种模式: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马克思主义学院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打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移动思政课堂,既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又把课堂移动到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数字化技术聚合优质教学素材和资源,打破教学传统“界限”,打造线上和线下协同联动、互为补充的多维实践体系,加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覆盖广泛的网络育人矩阵,强化学校新媒体平台的思政育人功能,增强“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将新的时政热点、历史文化资源、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等内容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促使思政课堂“新”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三备三研”:打造纵横连接的研备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采用“三备三研”模式,通过打造“多元备—自主研”“集体研备—合作共研”“特色备—个性研”纵横连接的研备体系,发挥民航专业特色优势,注重持续改进,将思政引领力与学生所学民航专业的历史发展、时代特色、典型案例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分年级针对课堂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复盘,把准重点“备”内容、创新方法“备”学情、注重效果“备”实践,锤炼民航学子“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夯实民航学子的“内核和素养”。 四条路径:探索“大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马克思主义学院用党的创新理论润泽民航学子,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院校特色、适用行业发展的涵育路径。一是守住思政课主阵地,丰富教学资源供给,深化学生对课程的学理认知。二是依托专业课程建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增强课程教学的协同性。三是扩展实践育人平台,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四是依托民航院校行业特色,协同行业、产业、专业的历史发展,以及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人民航空为人民”的行业宗旨,增强人才培养对民航行业发展的适配性和有效性,推进“教”与“学”深度融合。 教学评价五维度:完善“大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确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深化评价改革。一是评价理念凸显“学生中心”,进一步彰显立德树人在教学评估中的中心地位。二是评价内容多样化,立足民航院校、学生实际、行业发展等多维度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和素养养成。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校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四是评价方法聚焦成果导向,立足学生学习成果,对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学习目标、学生综合素养、毕业要求、岗位能力所需等方面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增值。五是评价追踪动态化,建立动态评价反馈改进机制,促进课程评价“反哺”课程质量提升。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推动“一个任务”“两种模式”“三备三研”“四条路径”“教学评价五维度”的“大思政课”“123345”教学改革创新,教导民航学子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养成“遵章履责、崇严求实”的优秀习惯,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曾祥耿 雷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