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美好少年
2025-04-24 星期四
横向融汇·纵向贯通·内部耦合
——成都市七中育才附属小学银杏分校(校区)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改变单个主体分散发力的局面,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成都市七中育才附属小学银杏分校(校区)自2017年建校以来,秉持“全成长”协同育人新主张,探索具有新建学校特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落实校家社横向融通育人、幼小初纵向贯通育人、学校内部联合育人的实施路径,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成功打造了“全成长”立体协同育人新样态。

  凝练“全成长”协同育人新主张

  学校突破传统教育中将各育人主体功能机械叠加的局限,创新性地提出“全成长”协同育人新主张,将成长的对象从学生个体扩展至教师、家长、学校、社区的共同成长。同时,学校通过“共”的哲学内核串联起育人场域中各主体的深层联动关系。九“共”要素环环相扣,包括基于各育人主体的价值“共”识,通过团队“共”建、组织“共”治、资源“共”享,保障交往“共”情、经验“共”享、知识“共”创、文化“共”融的落地,最终实现发展“共”进。

  共构协同育人项目群

  学校围绕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社会育人资源的高效盘活、学校特色项目的深入融合以及学段衔接需求的系统回应,通过“课程场景化”“社会资源课程化”“特色工作专题化”和“衔接需求项目化”四大协同育人项目产出路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系统构建了“全成长”协同育人项目集群。横向涵盖道法类、科创类、艺术类、身心健康类、文化传承类等专题,纵向包含“慢长乐学”幼小衔接和“乐学启航”小初衔接项目。通过项目群的落实,实现国家课程的实践育人、资源项目的适性育人、特色项目的统整育人和衔接项目的贯通育人。

  提升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素养

  “学用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以“学用融合,知行合一”为核心逻辑,形成“专项课程学习+协同育人项目研发”并进的教师发展路径。“专项课程”聚焦教师“家校共育力”“资源整合力”“学段贯通力”“跨界教研力”四大协同育人能力,分维度设计课程内容,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实践应用”的学习方式,深化教师对协同育人理念的认识,基于案例分析内化协同育人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场景模拟协同育人过程,积累经验,帮助教师实现“做中学”。“协同育人项目”研发围绕跨学段协同、跨学科融合、校家社协同、心理健康与特殊教育协同、学校特色项目研发等具体项目,助推教师在“用中学”“学中用”,实现教师成长与学校项目建设的同步发展。研发项目成果既包括项目方案、项目工具包等,也包括其间产出的案例集、论文、学生作品、读书笔记等。

  基于家长多元角色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依据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安全健康守护者、品格养成协作者、学习成长支持者、社会实践连接者等不同的角色定位,分别设定家长协同育人素养目标、学习重点内容,并开发针对性工具,形成结构化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基于成人学习理论,按照“经验唤醒+情感共鸣+知识学习+实践检验+反思内化”关键环节,对应不同功能定位与服务形式,根据模块内容特点进行匹配,确定多元化家长家庭教育指导路径。常用的路径包括书信、讲座、微课、实践活动、对话等。同时,学校定期收集家长参与活动的数据,如书信回收率、微课点击量、活动完成度等,以及家长对各类活动的反馈,并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深度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动态调整优化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与内容,持续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健全“全成长”协同育人机制

  在推进协同育人项目实施的同时,学校系统思考协同育人基点、目标、保障及实践层面的关联性和动态运行逻辑,以避免局部优化带来的效果不佳或全局失衡。基于此,秉持“以终为始、着眼长远、动态关注、灵活迭代”的思路,通过联动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动态联动,解决“如何联动”“如何优化”“如何稳定发展”的问题,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闭环式协同育人机制。其中,联动机制是协同动力引擎,通过校内、校际、校家社行动,突破组织边界,驱动多方主体参与,构建核心动力系统。评估机制是效能优化中枢,通过多维评价,精准定位改进方向,持续优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保障机制是生态支撑基座,通过组织架构重构、激励机制建设及资源库建立,维持协同育人机制持续运行。三大机制相辅相成,推动各主体共同参与、协同优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与效能。

  (曾雪 吉萍 王晓枝)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美好少年 04横向融汇·纵向贯通·内部耦合 曾雪 吉萍 王晓枝2025-04-24 ——成都市七中育才附属小学银杏分校(校区)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 2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