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重庆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笃行,自强日新”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着力从“政治素质、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重庆理工大学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政治素质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重庆理工大学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好开足“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思政课程,将“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起始逻辑,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示范点,协同社会、家庭和个人分别施策,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培养个人品德,也培养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 (二)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重庆理工大学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重庆理工大学勇于革新,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形式主义和无所作为,突破思维定式,转变思维习惯,坚持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重庆理工大学还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在体制机制上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消除不敢尝试、害怕出错、担心结果、多干多错的思想顾虑,让创新人才真正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不断优化考核机制,着眼国家战略需求,鼓励创新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大胆试、大胆干,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创造更多创新成果。 (三)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专业对口那么简单。扎实的专业素养需要学校、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协同,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重庆理工大学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与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道拓(重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锻造学生的专业作风,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促进学生成长为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四)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重庆理工大学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开阔视野,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重庆理工大学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学生搞清楚“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向何处去”等世界之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客观分析世情、国情和党情,理性看待外部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的定位,始终保持思想定力,把稳方向,坚定立场。重庆理工大学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急需更多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重庆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强调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和技术,挑战前沿科学技术问题,产出了一批以纳米时栅为标志的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敢于开辟新赛道、新领域,助力国家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代渝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