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5-04-22 星期二
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

  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文传学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秉承“学科交叉、应用见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托课程思政教学主阵地,将文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留学生汉语教育等结合起来,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求人文底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融合,打造系统化、层次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强化精神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多元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审美艺术和哲学思想,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品格与崇高的道德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文传学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依托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多层次、多维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底蕴,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框架体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文传学院依托课程思政这一教学阵地,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文化”等课程,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系统梳理古典文学与文献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引导学生精选优秀文学作品,深入剖析中国古典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其次,文传学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留学生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饮食文化、人物事迹等内容传播给学生,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采用对比分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对比分析中外文化,让他们更加准确地理解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包容性与跨文化思维,激励学生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最后,文传学院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工作,致力于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来华留学生。在组织教学中,精心设计了系列“体验中国”相关课程,如书法、剪纸、中国结、茶艺等,切实增进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发挥其文化桥梁作用。

  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强化情感共鸣

  文传学院教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人文情怀,依托校园文化阵地与社会实践平台,设计策划一系列跨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外学子开展跨文化交流、增进文化情感与友谊提供了良好的桥梁载体。

  其一,文传学院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粮食文化、廉洁文化融入其中,采用汉字听写和诗词填空的比赛形式,鼓励全校中外学子充分调动自身的文化积累与知识储备作答。汉字听写大赛不仅架起了文化传承和沟通的桥梁,更在追本溯源中深化了“粮廉文化”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激励参赛留学生将中国传统的粮食文化与勤俭节约的理念传递给世界。

  其二,文传学院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专业特色设置不同关卡,将诗词、书法与公益结合,在趣味互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人文情怀。通过滑动碎片还原经典诗句的“古诗词华容道”,以及从散落字块中组合唐诗宋词的“选字成诗”等活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公益实践的有机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

  其三,除了听、说、读、写等汉语常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通过让留学生体验文化项目,走进小学、社区等实践教学基地,参加民俗文化、世界粮食日、运动会等各类活动,在“读懂中国”中爱上“中国表达”,更好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加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传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文化强国、教育强国战略需求,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组织成立研究团队与课题组,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跨文化传播展开深入探索分析。

  其一,文传学院参与学校建设的“粮廉文化”研究课题组,开展课程思政与“粮廉文化”建设主题教学研讨及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在中央和省级媒体报刊上公开发表多篇理论文章,编撰的《米粒之华》一书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申报的项目“‘粮廉文化’内涵研究及其融入课程思政路径探索”获批学校教研课题立项。

  其二,文传学院凝聚校内外优势学科资源,挂牌成立湖北近现代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既赋予湖北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又关注湖北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其三,文传学院以科研与教学为双轮驱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注入新的活力。学院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团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融合等方面,成功申报国家与省部级社科基金十余项,发表核心论文多篇,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典籍中的智慧“活”起来。在《诗经》吟诵中感受先民的情感世界,在《论语》研讨中体悟处世之道,在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中体会古人昼耕夜读的精神世界,这种沉浸式学习打破了时空界限,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的现代价值,引导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学院教师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进行记录与传播,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文化资源,还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探索传统元素在当代产品设计、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文传学院将继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设计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切实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王亚萍)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 王亚萍2025-04-22 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2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