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办学始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1918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与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历经107年栉风沐雨绵延至今,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一流人才培养生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以“大思政”领航 “五育”融合绘就育人新画卷 集美大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思政”领航,将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理念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加强思政课程内容建设。首先是建好用好校史馆、第二集美学村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其次是打造思政“金课”,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必修课程,推进“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创优攻坚集体行动。 近年来,学校鼓励各学院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课程。通过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及举办特色系统讲座,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学习思考和合作能力。学校在完善德育和智育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体育方面,学校探索“班级+社团”体育教学模式,完善体育锻炼和竞赛体系。“十四五”以来,开设体育类通识选修课程194门次,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平均96%以上。 在美育方面,学校还精心打造美育实践月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美育大讲堂,开展科学人文素养大讲堂,组织簪花、扎染等传统和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十四五”以来,学校开设美育类通识选修课程358门次,组织美育素养讲座60场,覆盖学生超3万人次。 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立项建设5个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10门。每年开展劳动实践月活动,举办“让青春在劳动中闪光”劳动教育主题学习会、“劳动达人秀”技能挑战赛等活动,激励青年学生见贤思齐、崇劳尚美。 以专业建设为引擎 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牵住专业建设这个“牛鼻子”,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成效作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优化“工海”特色课程体系,凸显专业建设特色。学校坚持“以工科为主、面向海洋”办学特色,聚焦“工海”学科专业群建设,优化海洋通识课程,打造“工海”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福建省“六四五”产业体系及“数字福建”“海上福建”建设为目标,建立专业优化调整长效机制,推动专业结构调整。2024年,学校工学类专业招生计划占比达51.24%,涉海类专业招生计划占比达56.10%。作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和高层次航海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学校拥有总载重达6.4万吨的教学实习船“育德”轮,成为亚洲航标培训基地、东南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 二是围绕“四新”建设,把握专业建设重点。学校是福建省“四新”(新农科)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争取部省共建支持人才培养,与天津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培养,与中远海运等大型央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到教学中。在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坚实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以“四新”建设为引领,结合办学优势特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共立项“四新”建设项目57项,其中“产学深度融合的电子信息专业群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等4个项目获国家立项,“基于新农科建设的水产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等10个项目获省级立项。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专业实践平台。首先是校企共建实验室,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教学改革项目、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引入企业资源参与机械基础实验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网络安全与大数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其次是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结合经济发展和区域行业特色,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生竞赛、科技小院项目等合作,共建实习基地236个,年均安排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1.11万人次。再其次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校企协同育人、校地协同育人的机制,引入企业参与教学,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深度融合,形成融产、学、研、用、培为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现有罗普特人工智能学院、数字产业学院、现代渔业产业学院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四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强化专业创新能力。学校突出专业特色,依托6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制定《集美大学“数学拔尖人才苏颂班”实施方案》,实施“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数学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构建“创新创业通识课+专创融合课+创新实践(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等依托科研平台或科研项目,把前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设置高水平科教融合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学生学科竞赛奖励金,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以强师为本 为本科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采取正式入编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进涉海学科高端人才和团队。学校现有国家高层次人才33人次,省部级高层次人才330人次,国家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个。 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并通过常态化开展新教师师德培训,筑牢师德根基。 学校鼓励并支持教师对接政企需求,选派专业人才到企业、政府部门兼、挂职锻炼。“十四五”以来,共选派312名省级科技特派员、组成132个团队下沉一线,这些特派员带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是教育的希望,学校通过“杰出青年学者培育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教师学位提升工程”等管理办法,将110名青年教师纳入培养计划,着力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学校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以成效为标 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以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核心任务,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及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多维内部质量评价和反馈渠道,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学校遵循国家专业标准,强化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区域人才需求,学校出台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强化个性化发展。 学校紧扣专业认证主线,全程融入产出导向理念。按照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产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总目标,将毕业要求逐条分解落实到课程体系,体现产出导向理念。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建立“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与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关系矩阵,明确每门课程的作用,提升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匹配度和达成度。 学校创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机制,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健全质量标准,凝聚育人共识。出台《集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编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明确本科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程序。规范全校相关组织机构和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与相互关系,优化质量监控流程。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设置质量管理办公室,配备质量监控队伍。 学校积极开展专业认证,提高质量保障能力。出台《集美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与认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推动职能部门和学院按认证标准开展相关工作。截至2024年12月,8个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二级认证,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专业通过住建部门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 “十四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类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数量比“十三五”末增长4倍。学校本科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稳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薪酬水平不断提高,工作胜任度超96%,初次就业工作满意度比例保持在94%以上。有400多名本科毕业生入选“选调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地方基层项目。 在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学校持续夯基固本,以本科教育教学之力厚植办学治校之本,以人才培养之强筑牢内涵发展之基。“十四五”以来,学校办学成果丰硕,软科大学排名提升76位;新增智慧交通、应急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工海”相关专业及在校学生占比达60%以上。25个专业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24个专业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集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