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释义(试行)》(以下简称《释义》),为职业本科教育量身定制了一套系统的教学评估标准释义指引。在产业升级与技能型社会建设加速推进的当下,不仅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发展提供了“导航仪”,更彰显了国家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坚定决心。 从“参照普本”到“自成体系”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评价标准上往往参照普通高校。《释义》的出台,打破了惯性思维,围绕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任务,针对8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49个观测点进行了详尽释义,尤其对纳入评估体系反映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产教融合、实践能力、技术技能创新等核心要素进一步强调,形成了“职教特色鲜明、质量标准独立”的评价框架。 例如,在“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指标中,明确要求设置本科专业按照“三高、两衔接”的精神进行,体现“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发展原则和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在“师资队伍”指标中,进一步强调“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50%,从师资结构上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这些指标不再简单复制普通本科的评价模式,而以鲜明的职教逻辑重构质量观,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找准办学定位提供了清晰指引。 以评促改激活内生动力 评估不是终点,而是推动改革的起点。《释义》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倒逼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化改革,破解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例如,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核心评估指标,要求学校跟踪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并将用人单位满意度纳入考核。这一设计将社会评价引入教育质量闭环,迫使院校从“关门办学”转向“开放育人”,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释义》注重过程评价与动态监测,提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面向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开展教学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并注重发挥学校大数据平台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和评价。这能有效防止评估流于形式,确保职业本科教育在扩规模的同时守住质量底线,让职业本科教育行稳致远。 构建多元协同育人生态 《释义》在制度设计中,处处体现着“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理念,为构建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政策支点。比如在“人才培养思路”“教学条件与利用”等指标中,明确要求坚定学校的职教属性、专业的职业基因,着力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关键要素改革,强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释义》首次将“技术技能积累”纳入评估体系并进行详细释义,要求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树立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一体化建设理念,建立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等机制,积极探索合作育人、就业、研发、发展等路径,注重培育产学研用特色和优势,在服务企业技术进步、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作用。这打破了职业院校“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认知,推动其从“人才供给者”升级为“技术创新源”。 撬动教育观念深层变革 《释义》的印发,不仅关乎职业本科教育的提质增效,更是一场关于人才观、教育观的社会启蒙。当评估指标将“工匠精神培育”“劳模精神传承”写入人才培养目标,当“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坊”成为校园标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必将逐步提升。当然,在《释义》指导下合格评估指标的落地仍需破解现实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释义》的出台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它用制度化的质量标准宣告:职业教育不是“次等教育”,而是与普通教育并行的“另一条赛道”;技术技能人才不是“二等公民”,而是支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顶梁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教育改革正以评估指标体系为支点,撬动整个教育生态的优化升级。当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当企业依靠校企合作获得创新动能,当“职业教育也能成就出彩人生”成为社会共识,我们离技能型社会的目标必将越来越近。这正是《释义》背后的深层期待,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标准与质量专门委员会委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本文系陕西省重点攻关教改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