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大学生讲思政课”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并持续深化。学院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学理化与大众化相融合、多样性与统一性相协同”的原则,通过“学、训、赛”“三位一体”教学法,培育“大学生讲思政课”的优秀“种子”,进一步扩大了思政课的影响力,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了强劲动力。 课堂学、读经典,以“学”促进,指导大学生将思政课讲深 加强课堂教学,为大学生讲深思政课筑牢理论根基。为夯实大学生学好、讲深思政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课堂教学,综合打造“教师和学生双向理论知识提升工程”。学院打破教师在教研室开展教学研讨的限制,通过课程展示、互评、回课、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对全学科理论知识的串联能力和把控能力,锻炼教师“教一门、通多门”的业务能力,为指导学生学深、讲深思政课保驾护航;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采取纵向贯通大学一、二、三年级原理课、纲要课知识进行课上研讨,横向融合专业课、学科与科技竞赛、学科前沿知识等内容撰写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提升“博采众长”的学习本领,为学深、讲深思政课打好坚实基础。 强化经典诵读,为大学生讲深思政课输送关键养分。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拓展学生的学识广度,打通学生讲深思政课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全体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向经典致敬,“教师领学经典”实践活动“坚持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相结合”,有效延展了“第一课堂”的授课广度;“学生分享阅读”引导学生学、品、讲、评、辨相结合,迈出讲深思政课的“主动”一步;“专家讲座点评”引导学生体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层意蕴,为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重宣讲、勤演练,以“训”提质,启发大学生将思政课讲活 举办理论宣讲,为培训大学生讲活思政课提供关键载体。2015年,学校成立以学生志愿者为骨干的“风华青年宣讲团”。宣讲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开展“新时代·新风貌”宣讲活动;对标思政课教学重点,讲透新理论、新观点;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宣扬守正创新正能量。通过校园宣讲,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宣讲团获得2018年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理论宣讲的教学实践为进一步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学透、讲透思政课迈出关键一步。 开展话剧排演,为大学生讲活思政课打造演练舞台。2020年以来,学校师生共同创作、排练和演出了一系列校园主旋律话剧,如《雷锋》《永洁老师》等,在全校产生较大反响。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把握这一育人契机,将“话剧小舞台”变成学生的“思政大课堂”。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力”,使其在话剧选题和剧本设计上提供方向指导和学理分析;提高大学生的“主动力”,鼓励学生自导自演,开阔思路、添加创意,让理论知识、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在话剧演绎中浸入学生心田,在话剧舞台上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文理融、多竞赛,以“赛”促强,推动大学生将思政课讲透 跨学院组队,跨学科发挥优势讲透思政课。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理念和石油石化的办学特色,为“大学生讲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素材。在课堂教学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针对混合班型,组织学生跨专业成立学习小组,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解和分析专业知识,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五个一”雷锋精神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广大学生交叉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跨专业组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201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和“大学生讲思政课”等竞赛20余项,收获省级奖项多项。不同专业学生间的思维互补、技能互助以及多样化的知识融合,有力推动了大学生将思政课讲透。 高标准培育,多竞赛选拔“大学生讲思政课”的优秀种子。为打造“大学生讲思政课”校园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赛促育”,培育“大学生讲思政课”的优秀种子。在“种子”初选上,采取同年级初赛与跨年级决赛的形式发现优秀种子;在“种子”提质上,由思政课教师严格把关,将爱讲、能讲、会讲的学生纳入选拔队伍,在语言表达、讲课神态、语态、体态等方面加强训练。经过培育和选拔,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一师一生”的结构组建校外竞赛团队。2019年以来,学院多次获得教师省级讲课大赛一等奖,指导大学生参加辽宁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展示活动获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讲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赵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