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财经特色鲜明的高校,山东财经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财经学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特色,聚焦财经“数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出“技术引领、双轮驱动、多元协同”的特色育人体系,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技术引领:夯实数智底座,重构育人模式 学院以“数智技术底座能力”为核心,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财经学科体系,构建“底层技术+财经场景”的复合型课程群。 课程体系革新。开设“商务数据智能分析”“大数据金融风控”“数字商务”“数字营销”等交叉融合课程,建立“数理基础—技术工具—场景应用”三级能力培养链。 推动实验平台升级。建成“财经大数据创新实验室”“金融大数据AI平台”,依托真实行业数据与模拟场景,让学生在虚拟仿真中掌握数智技术赋能财经决策的能力。 师资团队转型。组建跨学科“数智导师团”,引入企业技术专家,与学院教授联合授课,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技术赋能者”转变。学生在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别金奖。学院全年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3项。 双轮驱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锻造学生综合能力 学院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双引擎,破解以往财经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产教融合,实战赋能应用能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通过产教融合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与华为、浪潮等头部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实施“项目制学习”,学生参与企业真实课题,如“商务数据智能分析系统”“金融大数据建模”,课题也成为进“千乡村、千社区、千企业”社会实践“三千计划”项目,构建了“1(产教联盟)+1(产业学院)+N(教学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协同体系。 科教融汇,强化科研创新支持。依托圣泉书院和省级数智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行“导师+项目+团队”科研育人模式,加强科研训练,学院每年用学科建设经费设立创新项目,聚焦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了“1(圣泉书院)+N(省级创新平台)”创新体系,研发的“智慧医护养云平台”,集成智能体征检测设备与医养大数据挖掘技术,助力“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多个省份,惠及百万家庭。 多元协同:政产学研用联动,打造财经数智教育生态圈 学院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构建“政府部门引导、学校主导、产业支撑、科研赋能、应用创新”的协同育人生态。 政府部门引导、学校主导,联合山东省大数据部门、山东省工信部门共建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数字经济创新服务机构,承接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咨询项目,制定发布了首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标准,发布山东省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为数百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导航仪”,参与制定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推动人工智能场景打造。 产业支撑,成立“数字经济产教联盟”,以市场化思维推动运作,平衡各方利益,形成“教育—产业—创新”的闭环生态。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建技术平台与案例库,设立专项奖学金,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产教共赢”。 科研赋能、应用创新,研发“信息化智能诊断系统”“商业引流自动化工具”等开源产品,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数智化转型培训”,服务企业超500家,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电商精准扶贫培训超5000人次,助力区域特色产业“触网升级”。 经过多年建设,学院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依托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创设圣泉书院,通过搭建学院、校友、企业合作发展、协同育人的共同体平台,实现了“学院+书院”双轨并进,“数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入职头部科技企业的比例提升了40%;校友创办的数智技术服务公司估值超10亿元,科创板上市公司3家,成为行业标杆。 学院将以“数智+”为帆,以“双轮驱动”为桨,以“多元协同”为舵,进一步深化“数智技术+财经”交叉融合,建设国家级别虚拟教研室,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打造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财经数智化教育高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懂技术、通业务、善创新”的一流应用创新型人才。 (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刘位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