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赋能教学的四环节探究活动:以“博物馆创客项目”为例
|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依托“人工智能教育视角的虚拟博物馆与科创产品开发技术”(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项目)等课题研究,重点关注教师与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双向提升,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在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社会服务中的一体化改革,为高校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发挥人工智能优势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学院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建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相结合的“AI+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鼓励3类课程及时引入“AI+专业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开展体验式、实践式、综合式、项目式等教学创新改革,形成“AI+教育技术”“AI+学科教学法”等系列课程改革。 学院不断丰富人工智能在校内外教育场景中的应用,运用AI工具改革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学院借助“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见习实习、劳动实践等师范生实践课程,鼓励师生共创“AI+博物馆”“AI+创客”“AI+机器人”“AI+社团服务”等社会实践课程。在社区服务中,学院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博物馆设计虚拟展览,为博物馆文物保护提供数智化创客项目产品,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也为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发挥双主体作用 探索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结合师范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学院积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双向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三个课程教学层面的赋能作用: 信息整合与知识建构。借助AIGC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特性,学院鼓励教师运用AIGC迅速掌握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和阐释复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 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设计。学院鼓励教师利用AIGC进行跨学科主题的教学设计,通过多轮对话机制获得丰富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并对跨学科主题、教学情境、项目目标、学习任务、教学活动及评价进行整体性的教学设计。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院鼓励教师运用AIGC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的对话,快速生成关联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思维。 创新三段式翻转策略 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生成式人工智能学习并模拟事物的内在规律,根据用户的输入资料生成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新内容,是赋能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学院针对学生学习活动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提出AI赋能学习的三段式翻转策略,让AIGC在3个阶段中发挥不同的支持作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的学习习惯。 课前阶段:推进预习与协作。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合理运用AI进行课前预习,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建立班级网络社群,进行任务预习与协作分享。 课中阶段:互动与共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及时点评与讨论课前预习中呈现的学习问题,并对核心的难点问题进行不同视角的多轮AI对话与验证。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布置与AI协同工作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创”学习资源,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课后阶段:评价与创新。课程结束后,教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创新,有效减轻了教师指导班级学生的工作压力,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中,为了避免学生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工具而失去思考的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之前,先要运用草图、概念图或思维导图、对话等方式进行独立构想,再借助AI工具进行深度思考与对话。 开展四环式探究活动 实现人机共创项目式学习 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也能够支持教师深入开展探究教学。学院将AI助力项目式教学过程设计成四环式探究活动,包括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反思总结4个基本教学环节,以实现人机共创的项目式探究学习。 根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的跨学科教学建议,研究团队设计了“智能文物保护卫士”主题式学习。结合“AI+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课程改革,项目将主题聚焦于“AI技术解决文物环境监测”的真实需求,利用AI创客技术构建智能化的文物环境预警系统,促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与跨学科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创设情境环节,团队通过创设数字博物馆项目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AI+博物馆”项目的科学价值,激发学生探索“如何智能化保护博物馆展品”的兴趣。在问题驱动环节,围绕有关文物保护的物理、化学、历史、文学等跨学科知识,教师提供诸如“博物馆文物保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设计智能化装置合理保护文物”等问题链,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构建人机对话学习情境,助力学生理解核心概念与概念网络。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学活动是组织学生小组设计并制作“AI+文物保护”的创客作品,借助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智能体,优化创客项目的设计灵感和制作方法。在反思总结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并评价项目,为基于作品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个性化反馈,引导学生讨论智能科技的社会价值与科技伦理问题。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面向教师与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未来,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将进一步加强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在一体化的师范生育人体系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科技教育,提高师生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跨学科教学创新的综合能力。(李翠白 龚惠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