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星期二
广西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
职普融通东西协同 非遗传承双优育人

  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是广西示范性中专、四星级中职校、首批“双优”建设学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1998年多校合并成现名。2023年7月,学校增设凌云县第二高级中学(公办),成为广西首个职普融通办学试点。现有在校生2204人(中职1416人,二高788人),教职工193人。开设有幼儿保育等六大专业。学校秉持“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理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自治区常规管理标杆学校,2015年、2020年两次在全区教育大会上分享经验,先后获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区职教先进单位、全区职教攻坚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职普融通智力帮扶激发教育活力

  凌云县是人口和财政较弱县,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2020年开启“智力帮扶职业技能学历培训项目”,由县财力统筹为就读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新生提供1000元/年生活补助,实现智力帮扶培养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2022年广东、广西教育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十四五”期间粤桂职业院校结对帮扶,深圳盐港中学余汉林、吉宁虎先后任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将深圳“职普融通”经验带到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2023年凌云县第二高级中学成立,学校成为广西首个推进职普融通办学试点校。

  坚持目标导向,融教师、融学生。整合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凌云县第二高级中学师资力量,围绕“文化+技能+特长”模式,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打造“两校一园”共同体。凌云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参与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学,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参与凌云县第二高级中学生涯规划和技能培训。2023年以来,两校职普融合123人次获立教改项目12项,培养学科带头人16名。凌云县第二高级中学获学科竞赛、征文比赛奖27人次,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获奖1200人次。

  坚持过程导向,融课程、融教法。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探索“1+2”分段模式,凌云县第二高级中学开设普通高中班和艺术特长班,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高一阶段开设普高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高一结束时学生根据专业体验课选择专业,根据文化课成绩进行“职普融通”学籍分流分班,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师资互通”的职普双向流通新模式。

  坚持结果导向,通就业、通升学。推行“就业与升学并重”理念,加强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融合,强化实操技能。2023年以来,学生考取技能证书235人次,实现对口升学、高职单招等“一个入口,两条通道,双向融通”多样化升学途径,办学成绩稳步提升。

  东西协同组团发力点亮技能人生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等八部委关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有关精神及自治区要求,深圳市盐港中学、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等与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结对发展。18名骨干教师分批被选派至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累计扶持资金480万元,建设了1个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基地和1间远程智慧教室。学生在自治区技能大赛中获得多项奖项,参与职业技能考证人数超万人次,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通过“多位一体,内外协作”的“组团式”帮扶机制,靶向补齐教育资源短板,推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广西区域内有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等的组团帮扶;区域外有深圳市盐港中学(综合高中)等提供全面支持,构建了中职至本科的多位一体教育体系,实现跨区域互助合作。共享课程、师资、实训、信息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实施“双链贯通,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链与教育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契合。通过“文化课程+活动”等方式,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及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已举办7届校级技能大赛,近2万人次参与,5000余人次获奖。

  推行“赛课融通,双轨并行”教学模式,搭建“以赛促学、以课促能”的创新平台,激发技能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竞赛和课程相互融通,理论和实践相互运行,通过“以赛促学、以课促能”的实践平台,将竞赛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实现“课堂学技能、赛场验成效、产业提能力”的良性互动。学生对口就业率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达98%。

  非遗传承双优育人共创“壮志凌云”

  凌云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别的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自治区级的凌云壮族儿童配饰技艺等9项,这些文化资源丰富了当地教育。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实践,学校开发了瑶族长号、金鱼帽、虎头鞋等非遗课程资源,建设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展厅和专业实训室150余间,实践平台充足。学校获评广西四星级中职学校、首批“双优”(B类)建设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作为自治区优质专业和示范性专业,为非遗传承和美育积累了经验。

  创新优质专业非遗传承育人模式。传承本地非遗文化,专注幼儿保育优质专业非遗传承“德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美德、专业技能、创新传承能力。通过将“非遗+美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审美和创造力,提升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构建优质专业“六元融合”非遗传承育人体系。整合课程、实践、文化、师资、合作、评价,形成非遗传承育人体系。开发《凌云传统技艺金鱼帽虎鞋》等3本特色教材,将非遗技艺融入教育。建立校内外活动平台,与20余家幼儿园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设立非遗展区,展示金鱼帽、瑶族长号等传统手工艺品和民族乐器,营造沉浸式校园文化。与非遗大师合作,培育6名专业骨干和23名非遗传承人。设计多元评价指标,从学习、实践和专业能力3个方面提升美育质量。

  打造“政校师园”四方联动一体化非遗传承育人路径。对标双优校建设目标,学校负责实施育人模式,凌云县文体广电与旅游部门和凌云县第四幼儿园参与培养,非遗大师提供指导,有效解决育人模式缺乏机制保障、组织协同性不够、教学活动受限等专业教学问题,为助力凌云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提供人才支撑。

  (王丽丽 沈丽侃 吉宁虎 廖玲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0职普融通东西协同 非遗传承双优育人 王丽丽 沈丽侃 吉宁虎 廖玲媚2025-03-25 广西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 2 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