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法学院自建立伊始,便以服务地方法治需求为核心,矢志不渝地服务区域法治建设,致力于锻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法学造诣深厚、实践能力超群、甘愿奉献基层的法治人才队伍。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智慧的积淀,法学院开创性地构建以“三融三实”(“三融”是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科研与实务融合,“三实”是指实践、实务、实习)为导向的“在地化”基层治理优秀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 以“三融三实”为导向,培育优秀基层治理法治人才 “三融三实”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在地化”基层治理法治人才,通过融合校内外资源,创新实践育人,实现立德树人、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服务地方的有机结合。该模式坚持价值、专业、服务基层相统一,增强学生的基层实践能力,培育政治素质高、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法治人才。 该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机制创新,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推行教育改革,组建实践队伍,共建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开设纪检监察培训班,打造“法韵木棉”普法品牌,举办普法活动及法学名家讲座。改革实习模式,强化教育研究。近5年,法考通过率近60%,获省级竞赛奖67项。毕业生服务基层成效显著,近30%的毕业生在攀西及周边基层就业,58.97%的毕业生从事法律职业,为地方社会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校地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坚定文化自信,融合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推广“法韵木棉”普法品牌,强化全民普法宣传教育,通过法学讲座营造学术氛围;创建纪检监察学院,深挖本土廉政资源,共建廉政教育基地,开发特色课程,形成崇廉尚洁风尚,增强廉政文化影响力,夯实文化根基。 突出应用型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建4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提升法学办学层次,成功申办法律硕士学位点,培养高层次法治人才;开展法治服务,依托科研平台,为地方提供法律顾问、课题研究等服务。 产教深度融合,贯通理论实践。创新“法学课程+竞赛+实践”模式,提升学生法律职业能力;强化导师队伍,提升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聘请行业导师,构建复合型教师团队;与地方政府部门、法学会等成立研究中心,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转化应用成果,获省级奖励4项。 打造“三实”实践育人模式,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法学课程+学科竞赛+专业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深化实务合作,促进校地、校企、校所融合;加大实习力度,实行全过程阶梯式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坚持德法兼修,建强协同育人共同体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三线精神”融入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建设法治校园,打造廉洁教育模式。创建“法韵木棉”品牌,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与实践能力,实现“道德、知识、能力”综合培养,为基层治理输送人才。 以创新性教学模式提升育人质量。创新“法学课程+竞赛+实践”教学模式,深度融合理论实践,让学生主导学习。实践教学实现“三融一联”(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科研与实务融合,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深化与地方党政机关等的合作,获10多个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教学体系上以应用为先,服务基层。创建“三实”培养模式,深化校地企合作,强化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拓展优质特色实践基地建设新路径,实行分阶段全过程实习,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近30%的人才服务攀西,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三融三实”模式优势凸显,育人成效显著 “三融三实”模式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法学根底和较强的应用能力,毕业后能胜任党政、法治、法律服务和企业管理等工作岗位。 毕业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优势突出。法学毕业生服务基层优势显著,近一半毕业生扎根西部基层,在基层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等领域贡献力量。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称赞其工作认真、专业扎实、实际操作技能强、团队协作佳、具有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三融三实”模式有利于法学院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丰富了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该模式丰富了纪检干部培养路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法治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利于基层法治人才培养改革与质量提升。 法学院“三融三实”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根植于攀西沃土,精心培育出一批批扎根基层、心怀奉献热忱、德法兼修的优秀法治人才,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杨开华 张琳 张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