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规范化研究)建设项目和系列山东省研究生教改课题,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教学体系、多维协同的学术素养提升体系、分层分类的实践应用体系,将知识学习、理论拔高、能力提升、素养培育、实践应用5个维度纳入统一有机体,形成立体多元、形式多样、效果多维的培养策略,引导研究生知信行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理工类高校培养国家急需的文科类高层次人才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深耕课程教学,增加知识深度 聚焦教学质效,完善课程体系。学院严格按照国家《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涵盖专业基础课、方向核心课、选修拓展课、专业补修课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把“社会调查与专业实践”纳入其中。开设校本课程“能源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研究”实施双语授课,形成课程设置的特色和优势。 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学院推行多师授课的课程组教学模式,依托导师教研共同体,实现知识共享,让学生接受不同教师的学术风格;开展基于经典文献的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感悟真理的力量,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 拓展教学时空,强化教学支持。学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核心精品课程网站;补充选用校外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建立课程前沿讲座制度,定期邀请名师、名家走进实体课堂,开展学科前沿问题讲座;实行教师集体备课,规定任课教师必须参加课程相关的学术研讨和教学培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课程学习是学校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必修+选修+补修”整个课程体系聚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线上+线下”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随时学、随地学、反复学;“课内+课外”的课程教学模式将专业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贯通理论与实践。整个课程教学实现了“以名师引领专业学习,以名课提升教学质量,以名著支持课堂教学”,让研究生在立体多元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增强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精筑学术平台,拓展素养广度 打造“五位一体”学术交流平台。学院充分发挥学科读书会、学术沙龙、“初心讲坛”、“青骢纵横”论坛、成长沙龙等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锻造学生立体式、综合性学术能力。学科读书会主要由各二级学科专业班主任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经典文献;学术沙龙聚焦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探讨学术问题;“初心讲坛”特邀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呈现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理论;“青骢纵横”论坛由研究生主导、专家点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学术互动;成长沙龙邀请校内外青年博士或青年教师,分享其学术成长历程、提升研究能力的经验,助力研究生全面发展。 建设“生生协作”科研创新团队。学院每年立项建设研究生创新团队,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问题,组织申报专项研究课题。创新团队要求研究方向相近的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共同进行申报,课题项目要求以创新团队形式进行申报,环环相扣,引导研究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协作中取长补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共建政校企科研创新平台。学院高水平建设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大数据与党的建设研究文科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基地、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基地,与相关部门合作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石油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吸纳研究生加入科研实践,形成重大科研任务联合攻关机制,提升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理论研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类平台多路径构筑了立体式学术素养提升体系,实现了培养方式从个体向团队、从校园向社会的延伸,解决了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环境与途径比较单一、学术素养全面提升受限的问题,让广大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做细实践教学,提升能力厚度 让学生“教”起来,实现“研究—教学”双增能。学院在每年春季学期定期举办全覆盖、分专业的模拟授课大赛,让研究生在校内把“教”的能力练起来;每年秋季学期有组织地选派二年级研究生到青岛黄海学院等高校讲授思政课,让学生在校外把学到的知识“教”出去。 让学生“讲”起来,实现“研究—宣讲”双促进。学院成立“星火”宣讲团,组织研究生在校园内外开展理论宣讲活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使研究生能够“在马研马,在马传马”,演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让学生“做”起来,实现“研究—实践”双提升。在校内,学院与新能源学院、文法学院等教学院部合作,选派研究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在校外,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建党建工作基地,推荐研究生参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党建工作实践。 “教—讲—做”多层次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破解了学院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书斋式”培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实践教学做实做细,让广大研究生“能教”“善讲”“会干”,不断提升实践能力。 务实耕耘成效喜人,矢志再创佳绩 通过近5年的持续努力探索,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发表CSSCI期刊论文50余篇,获评省级优秀学位论文3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5篇,研究生“星火”宣讲团获评青岛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导师队伍明显增效,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建成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优质课程4门。相关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经验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进行推介,被权威媒体宣传。 未来,学院将继续瞄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和导师两大主体,聚焦如何“增加知识深度、拓展素养广度、提升能力厚度”的问题,积极调动政校企各方资源,推动教学、科研、实践三维联动、全环节育人,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本文系2022年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行业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DS2022YB02]和2022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JG2022013]阶段性成果) (崔军伟 王鹏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