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4-11-29 星期五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多措并举 积极探索文工融合新路径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新文科建设,将文科教育与工程技术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文工融合的新路径。通过跨学科合作、创新教育模式与执行社会实践项目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举措,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办学特色,也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理念革新: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的文工融合教育理念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了深刻革新,明确提出“文工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文科建设方针。学院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深度交融,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

  学院依托数智康养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积极打造文工融合的课程群,陆续开设了“数字劳动与治理”“智慧社会服务”“数字服务管理”等新文科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学院还加强了特色型、融合型课程建设,“《道德经》与职业生涯管理”课程被超星平台评为“示范教学包”,“组织行为与领导力”慕课被智慧树平台评为“十万金课”,这些课程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进一步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此外,学院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重点课程12门,在课程实践性、文化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社区工作”“组织行为学”和“文案写作”等课程获批上海市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学院课程建设的肯定,也为学院的新文科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场景化、实践化的人才培养

  在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学院深刻认识到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把握数字时代下新文科教育变革的方向和脉络。学院坚持“以赛育人”的理念,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等竞赛,这些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促进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同时,学院还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联合上海市静安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健嘉医疗机构和“星海创立方”等组织,构建以智慧养老、数字劳动与治理、智慧社会服务等为主题的教学场景。学院通过举办社会工作技能虚拟仿真对抗大赛等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实务工作中的流程、管理技巧和问题解决方案。这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文工融合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近年来,学院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传统文化知识竞答活动二等奖等,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平台建设:实践驱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和职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学科建设导向,积极探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育路径。学院积极推动文科多学科重组、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形成适应时代需要和知识生产需求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积极构建以“社会服务项目运营与管理”“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为核心课程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群平台,以“文化法规与文化遗产保护”“编辑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项目管理”为核心课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平台,以“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科学统计及软件应用”为核心课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群平台。这些课程群平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促进了学院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

  同时,学院推进学科平台与科研平台共同发展,整合多学科方向研究平台资源与本科、研究生专业知识内容的衔接。此外,学院与上海市徐汇区、静安区和浦东新区的社会工作者协会以及国药康养实业(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枫泾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展开合作,持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研究能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正以文工融合为核心,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崭新路径。通过理念革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学科平台建设,学院正逐步构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培养既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文工融合的教学改革,加强与行业、社会的联系,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智慧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教育部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文工融合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50036]阶段性成果)

  (李正东 郑晓茹 严骏夫)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06多措并举 积极探索文工融合新路径 李正东 郑晓茹 严骏夫2024-11-29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 2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