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4-11-29 星期五
搭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支架”
——以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其中就包括“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该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文学阅读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精读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赞美了王戎的杰出才智。如何让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充分进行创意表达?笔者认为可以搭建以下三个“支架”。

  支架一:走进人物内心

  落实文学阅读,要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入手。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只有四句话,简要复述课文就要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故事的起因是王戎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看到了一棵长满果子的李树;经过是小伙伴们纷纷跑去摘李子,唯独王戎没有行动,大家就问王戎原因,王戎说李子肯定是苦的;结果是小伙伴们摘下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简要复述课文不是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翻译,正如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中有一句关键提示:“对听众可能有疑惑的地方,可以作些说明。”这篇文言文中“看”与“答”之间,王戎的思维过程是“藏”起来的,简要复述时如果不把这个思维过程补充说明,可能会使人产生疑惑。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是落实文学阅读的关键。

  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模拟王戎的推理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说清楚,笔者提供了以下句式:如果李子是甜的,那么( )。可是如今李树( ),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这个句式搭建起了学生走进人物王戎内心的桥梁。夯实了这一教学,之后的简要复述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支架二:预设矛盾冲突

  文学作品都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思辨能让学习走向深入,碰撞出创意表达的火花。

  课堂上,笔者将课前预设的矛盾冲突抛给学生:“王戎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经过小伙伴们的验证,的确如此。如今,树在道边而多子,还一定是苦李吗?”学生一愣,然后就议论开了。有学生说:“不一定。李子苦不苦,和它的生长环境有关系。如果是在酸性土壤中,李子可能会苦;如果种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李子可能就甜。”有学生说:“现在有很多采摘基地就在路边。等到果子成熟,会有很多人来一边摘,一边吃,所以现在道旁不一定是苦李了。”如果学生面对文学作品都能用思辨的眼光去阅读,就会有更多收获。

  支架三:联系生活实际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发生在1700多年前,王戎的杰出才智足以让小伙伴们心服口服。但是,转念一想:“王戎不取,是因为苦李。如果是甜李,王戎会不会取?该不该取?”也就是说,文学阅读不应仅停留在阅读层面,更应该把文学当作一个例子,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就是创意表达。

  课堂上,笔者问学生:“学了这篇文言文之后,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取不取道旁李?”学生异口同声:“肯定不取啊,因为我们都知道结果了嘛,道旁苦李啊!”有一个学生的声音冒出来:“不能取!因为道旁李肯定是有人种的。不是自己的东西怎么能取?”笔者欣喜,这就是创意表达啊!笔者继续追问:“人问之,你怎么答呢?可以模仿小王戎的回答。”学生们忙碌开了,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可以这样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有主,可买,不可取!”第八单元的篇章页上这样写道:“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何谓“俊杰”?才智杰出之人。如果说王戎的回答是“智慧过人”,而如今学生们的回答又多了“坚守道德”。笔者认为,他们是新时代的“小俊杰”!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06搭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支架” 陈升阳2024-11-29 ——以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2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