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积极推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 学院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深入实施“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建设工程,在加强统筹部署、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研究阐释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地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1.加强党组织领导。学院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组织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协同推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流程有机衔接、有序推进,做到各方发力、同频共振。党委书记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并结合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学校师生讲授专题思政课。 2.深化研究阐释。学院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作为学院党建工作主线之一,并将其列为学院年度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四史”教育走深走实。依托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基地)和党建与思政研究中心,组建研究团队、汇聚研究合力,成功发表一大批优质论文、申报获批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3.加大宣传力度。学院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精心策划、设计建设“四史”教育文化长廊,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深切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加强理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 学院通过各种方式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努力培养“问不倒”的“金牌”思政课教师,为“四史”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1.组织学习培训。学院通过开办“四史”系列讲座与培训课程,为教师充实和提升自身素质提供有效途径,促进其成为“四史”教育的重要力量。规范提高教师对“四史”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四史”知识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2.开展学术研讨。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和党建与思政研究中心的学科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通过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召开理论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进行体系化研究和理论性阐释,出版相关作品文集,为推动“四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破解“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高育人实效。 3.“四史”与思政课相互促进。学院充分发掘利用“四史”中的丰富素材和重要资源,把特色案例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基本脉络、理解历史方位、扩展历史视野,将“四史”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自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育人实效 把“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必须适应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四史”与新时代的鲜活实践联系起来。 1.创新教学语言。在“四史”教育教学中,采用贴近生活、言之有物、更接地气的平实话语进行教学,在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中把“四史”讲进学生心里,让思政教育更加温暖鲜活、可亲可信。 2.创新教学方法。在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整合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如网上红色展馆、线上红色讲堂等,使“四史”教育以更多样、更生动且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吸引更多大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研究式、辩论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习实效。 3.创新实践教学。广泛凝聚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积极与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辽宁雷锋干部学院、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和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举办各种假期研修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四史”,推动“四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本文系202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高校思政专项]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L24BSZ004]阶段性成果) (王刚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