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星期三
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
创新“立法学”课程教学模式

  法学教育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法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法学教育。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加强统筹设计,凝聚“三全育人”共识,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作为育人培优的重要目标,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为丰富学院法科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立法工作的本质认知,学院自主开设了“立法学”课程,并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4个方面重塑立法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结合时代需求,创新教学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不仅是新文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更是新思想和新理念的传播者。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师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具备创新性的思维并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强烈、法学根底扎实的高素质复合型立法人才。鉴于此,学院教师在“立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并将该理念深入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一是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诉求,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指导和帮助。例如,针对逻辑思维薄弱的学生,教师会特别设计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的练习题,帮助他们提升相关能力;对于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外研究项目和法律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二是创造开放、包容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致力于让每名学生都能在“立法学”课堂中获益。三是激励学生勇敢地探索未知的立法学领域,引导学生主动通过文献检索、数据分析或实地调研等方法寻找立法学难题的答案,并对现有的立法学知识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深化他们对立法学知识的理解,并锻炼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依托优势学科,拓展教学体系

  依托学校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优势学科的深厚底蕴,并充分结合法学学科自身的特色,学院已经成功构建起学科交叉、专业交融的“立法+”方向教学体系,旨在为学校打造高水准的应用型立法人才队伍,为能源、环保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建言献策。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为打破专业壁垒,学院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研究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前沿性立法问题,并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具,带领学生探索新兴立法模式并思考立法趋势,实现普通立法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使他们在应对复杂的法律问题时具备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掌握立法的基本理论和程序,还能深入探索这些新兴技术在法律适用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另外,学院也在“国际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等专业课程中设置立法模块,培养学生的立法思维与立法技艺。由此构建起导向明确、体系完备、内容全面的“立法学”课程,并确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改革方面,学院始终鼓励并支持任课教师积极申请各级教改课题。目前,立法学师资团队已有多个省级、校级教改项目获批立项,编写了多部较高水平的教材,立法学教学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在课程思政方面,任课教师已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环节,使得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还能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最终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形成思政引领、体系完整、覆盖全面的“立法学”课程体系。

  优化师资队伍,丰富教学内容

  近年来,学院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已逐步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教师梯队。一是积极引进具有深厚法律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人才,推动“立法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大力鼓励现任教师通过进修、访学、挂职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拓宽学术视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为深化学生对立法学理论及程序的理解,任课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多个立法学专题模块,包括“立法体制”“国家立法”“地方立法”“行政立法”“立法监督”与“立法技术”等。每一模块都配备了相关域外制度对比资料、案例分析图谱及课后习题等,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深度研习。三是学院定期安排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立法学经典名著读书会、普法宣讲等活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经过多年重点建设,学院已建成包括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等在内的法学专业实验室并定期开展法律大讲堂、科技法学论坛、辩论赛等活动,推动“立法学”课程教学的智能化、可视化与互动化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为立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确保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既符合社会对法治人才的期待,也为法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学研协同联动,改革教学模式

  “立法学”课程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融合,致力于构建学研协同联动的教学格局,打造“课内+课外”的混合进阶式教学模式。在“课内”,任课教师利用先进的线上教学技术,通过智慧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上传、更新“立法学”课程教学资料,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学院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探索式、研讨式教学,强化学习效果。不定期组织“课堂模拟立法”活动,组织学生模拟参与立法调研、论证、起草和评价等环节,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之中。在“课外”,为提高“立法学”实践教学质量,学院经常邀请资深立法专家进校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强化实践教学,将学生输送到立法立规机构驻点调研或跟班学习,旨在增进学生对立法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学院鼓励师生参加各种与“立法学”课程教学相关的学术会议,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立法学”课程教学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此外,学院还与江苏省政府部门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设立了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学院教师作为基地研究人员已参与了大量地方立法项目的起草、论证与评估工作。借助研究基地的资源与平台,多名学生也已切实参与到部分地方立法项目之中,通过撰写高水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为地方立法工作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种教学与实践、高校与立法机关共建的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庆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创新“立法学”课程教学模式 庆丽2024-11-20 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 2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