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星期三
强技赋能育新人 匠心筑梦谱华章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录

  近年来,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立足应用型高校这一定位,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动教育教学科研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将转型改革向纵深推进,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意识根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体系。在这一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立足顶层设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载体,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

  学校董事长刘福生坚持办学以育人为主,努力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按照高等教育规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提出了“教学中心、德育为先、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为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学校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实施制度、过程、效果“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先后分批组织教师赴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家访学研修,赴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学习活动;学校出台“教学质量年”行动方案,推行“班级学业导师工作实施办法”,创新教育思想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校制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学分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坚定文化自信 激发学生潜能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致力于将高校的管理自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自信,将吃苦耐劳的管理精神转变为育人为本的不懈追求,将精细严谨的管理态度转变为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至上理念。围绕“学生中心、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核心,学校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民办高校管理文化的自我调整、完善与革新,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利用衡阳市及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了衡阳市抗战纪念馆、湘南学联纪念馆、夏明翰故居等6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辟了红色文化教育新课堂,夯实了红色教育的根基,打造了学校的“红色阵线”,传承湖湘红色热土上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崇高精神,让广大学子在湖湘文化的滋养下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打造红色文化设施集群。学校深入挖掘校内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厚植校园红色文化沃土,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通过打造红色文化馆等红色文化设施集群,广筑红色文化平台。同时,学校还将校园景观建设与学科文化相结合,将青年使命担当和服务交通强国建设融入其中,铺就了大学生成长的底色。

  三是编写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学校研发了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从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红色故事情境教学、亲身体验拓展训练等多个维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三全育人”体系,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新内涵,建设了省级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校地共建明翰红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提炼新时代精神标识,彰显红色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底蕴、时代价值和文化自信力。

  凝聚文化认同 共筑精神家园

  学校在推进民办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深挖学校文化积淀,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凝练学校独特精神,努力让文化自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刘福生以军人情怀赓续红色基因,他表示:“办教育是值得奉献一生的崇高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巨事业,也是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永恒事业。”学校打造教学实训基地,购进退役飞机、CRH380型电力动车组等用作教学教具,创建国防教育主题展览馆,建造航母科技行政办公楼,组建学校“老兵连”。同时,在学科建设、建筑设计、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融入红色元素,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军事科技教育等。2023年,学校党委荣获“湖南省两新领域标杆党组织”称号。

  一是深挖学校文化积淀。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通过这一举措,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了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校深入挖掘校训、校歌、校史所蕴含的文化积淀与文化追求,策划推出“红烛颂”“桃李风”等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增强了师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理念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学校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素养。2023年,学校在第四届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评选展示活动中申报的成果“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民办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体系”荣获一等奖。2024年,学校党委宣传部主持的湖南省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探索构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民办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体系”结项结果评定为优秀;赵红深等人撰写的研究论文《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点燃学校红色发展引擎》获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三是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学校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着力打造一批富有湖南文化元素、体现学校历史底蕴和特色、展示时代风貌的文化作品,以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结合办学特色,开展了“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月”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满足了大学生多元的文化需求,活跃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自建校起,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棉衣棉被,垫付医药费及下调、减免学费,学校在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彰显高校担当。

  此外,学校还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经典诵读大赛、国风古韵赏析会等,让学生通过“着汉服、奏古韵、读国学、诵经典”等形式重温国学经典,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是凝练学校独特精神。学校依靠广大师生员工,让他们在理解、认同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支持学校发展,自觉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愿景和办学宗旨,坚持特色的办学策略,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和深邃的科技内涵,培育了独特的学校精神。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坚守“应用型为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产教融合为本”的理念,成功实现了应用型办学的转型。这一转型涵盖了思路、模式、类型和目标的全面转变,学校按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完成了顶层设计,并牢固树立了类型教育的意识。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学校坚持“因类办学”的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型的重点在于建设,学校不犹豫、不动摇、不争论、不等待,全面推进思想、观念、专业、培养方案、队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治理结构、质量保障体系和条件的建设。

  学校通过目标引领、平台搭建、机制保障和多方协同,有效促进了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且成效显著的应用型文化育人工作体系的形成,持续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创下毕业生“人人能就业,个个就好业”的优异成绩,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10余万名。

  近年来,学校考研氛围浓厚,报考率、录取率稳步提升,同时以思政教育推动就业引导,4名学生入选湖南省定向选调生,13人参与“三支一扶”计划,72名学生入选湖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260名学生应征入伍,220余名学生考取研究生。

  建设技能文化 铸就应用之才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应用型高等教育需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应用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致力于建设一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应用型教育的新型“技能文化”,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实现这一目标,校长陈治亚经常下沉基层,深入一线化解难题,采取多项举措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将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比提高至35%,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比提高至30%,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个体系、四个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个面向”即面向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三个体系”即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四个保障”即将师资配备、经费投入、教学设施和质量监控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二是找准发展定位,对接产业需求。学校科学规划专业布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探索“交通+”“+交通”的专业发展道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凝练专业特色,“大交通”专业集群特色初步形成。学校与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等100余家知名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共建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下,学校联合中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普罗科环境装备分公司等企业打造交通运输实习基地,构建“依托行业、优化专业、对接企业、服务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创业”的“六联动”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和“专业共建、课程共创、师资共享、项目共研、团队共育、平台共筑、过程共施、质量共管”的“八共同”校企合作育人工作模式。2023年,交通运输实习基地成功入选首批“湖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

  同时,学校建强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学生创新创业一条街”,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此外,还以学校高科技研究院为牵头单位,成立“湖南省百家校企联盟”,实现资源互享,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引企入校、产教一体”的模式,探索“订单式”培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紧密型的产教融合合作关系,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零距离”,为学生搭建起多功能产教一体化平台。

  三是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就业竞争力。学校建有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北斗应用开发实验室、无人机应用开发实验室等多个学生实验实训平台。学校利用这些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实操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实验实训与教学、科研、创新创业、产学合作的有机融通。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教务处统筹,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依托校内各创新教育基地,全力构建实践、竞赛、创新、创业层层递进的培育体系。

  四是加大专项投入,提高竞赛水平。学校深刻认识到,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一项有效手段。因此,学校为学科竞赛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通过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行动方案》,不断提高参赛保障水平。同时,学校还完善激励措施,增强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赛积极性,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好局面,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为全面提升学生竞赛水平奠定了基础。

  五是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为深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加盟了由衡阳市主导,以特变电工为龙头企业的衡阳输变电产业学院;为加强与交通类企业的联系,与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广东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交通领域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产学研创新基地和新产品研发中心等。学校积极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党委书记刘文君特别注重“访企拓岗”责任制的层层落实,建立工作有部署、过程有督促的推进机制。通过举办人才供需座谈会、走进企业、校外实践等活动,充分挖掘就业资源,巩固拓展合作渠道。近3年,与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53个,均获得国家教育部门立项。

  点燃创意火花 带动创业浪潮

  学校在推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6个学分的素质拓展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各级各类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在学生中实现了基本普及。近3年,学校立项60余项省级教研教改课题,在教学比赛中获得1项国家奖项和10项省级奖项。

  一是构建系列赛事平台。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特别是“挑战杯”系列赛事平台的建设。通过赛事平台,整合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学科技能培训计划“五个计划”。

  仅2023年,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55项,共计获奖308项,尤其是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获得特等奖,参加2023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获得金奖,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在科研方面,学校也取得新突破,获得56项省级以上科研立项,并申请了超过100件的专利和著作权。

  二是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学校建立了多层组织系统,明确了各层管理的工作职责,规范了组织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包括经费保障、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开放等制度,使活动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通过这些措施,学校充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三是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学校开展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并持续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学校建立和形成了一支以学生队伍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师生科技队伍,这是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对学生科技活动中各环节的指导和把关是促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高起点、高水平的关键因素。

  四是提供良好服务平台。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学校领导对学生申请创业项目成功入驻“学生创新创业一条街”的38个优质门面实行免租金、免水电、免指导的“三免”政策。同时,学校还建设了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6个、创新创业教育中心6个,并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立项建设,这些举措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构建了“教、学、管、促、就”一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服务平台。平台整合了学生生涯成长、教师生涯教学与管理、生涯全流程数据分析三大场景,涵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实习实践与岗位投递、生涯与就业咨询、生涯发展信息的全流程生涯教育解决方案。同时,学校将就业指导关口前移至新生入学,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教育导航”等课程,积极举办“企业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企业家和校友分享创业故事与成功经验。2022—2024年,学校对2000余名学生进行了GYB(创业意识)培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职业能力测试、就业指导讲座、知名企业人事讲座、就业创业报告会等一系列就业指导活动100余次。通过参加在校就业创业培训,一大批学生毕业5年后便成为创业能手,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2021届毕业生向厚钊,现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获得“南部战区总医院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届毕业生曹正东,创办湖南省资兴市蓼江镇大坪蔬菜基地,年营业额达2680万元;2008届毕业生方淼,作为湖南省大学生村官,经过7年探索实践,成功选育出新的香菇品种,目前已带动临湘市聂市镇10个村近200户农民共同发展香菇种植,为农民增收近1000万元。

  近3年,学校走访企业或接待来访企业考察调研800余次,每年举办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2场、专场招聘会活动80余场,拓展就业岗位6000余个。同时,学校还将就业困难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实施精准指导、靶向服务、定点援助,形成“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工作方案。2024年,实现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办学目标,这充分彰显了学校在应用型办学转型中迈出的坚实步伐和取得的优秀成果。

  学校自建校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厚德、善思、强能、笃行”的校训精神,锚定“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充分展现了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

  (彭文武 李水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强技赋能育新人 匠心筑梦谱华章 彭文武 李水华2024-11-20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录 2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