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张军林做客中国教育报融媒体访谈栏目“校长会客厅”。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
|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的学生在参与“小河长”青少年护水治水活动。学校供图
|
|
|
|
|
|
扫码观看访谈视频
|
身边的榜样、身边的故事看得见摸得着,孩子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思政课要围绕身边的故事做文章 思政课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里,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是学校课堂、家庭课堂和社会课堂通力合作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中小学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此,记者专访了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张军林。 1 用螺旋上升的主题化设计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记者:思政课建设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学军小学在思政课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军林:学军小学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各学段层层递进、各课程密切配合,用足用好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入耳入心入脑的思政课,讲好新时代故事,打造高质量的一体化思政教育。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乐教善教”的通才型思政教师,累计有20余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思政教学奖项,50余人次获得思政类荣誉称号。学校致力于思政教学研究,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红领巾中队等称号。 记者: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学军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张军林:我们以儿童文化为视角,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我们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不同学习主题的学生认知情况,努力做到3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呈现一体化,探寻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鲜活的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同时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记者:3个学段分别怎样开展教学?可否举例说明? 张军林:以3个学段中关于低碳环保单元的教材编排为例,低年级学生专注时间短,课堂需要不断变换形式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就很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比如,我校林佳依老师在《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的设计中,用“小水滴旅行记”这一情境化主题贯穿课堂,将书本中的场景变成孩子们更有体验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水资源的珍贵。中年级的学生生活视野进一步扩大,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同样是绿色环保主题,我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中。我校一直致力于“小河长”青少年护水治水活动,全国100多所学校、累计60多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基于此,我们组织中年级学生参与了解环保知识,学习如何测量水质。“小河长”们通过行动、传播、研究、创想四大模块的学习和实践,立志成为家乡河流的守望者、治水解决方案的创想者。高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更期待把自己的思考与创意实践出来。我们深化“小河长”这一实践体验,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水体——校门口的喷水池,发起“水池改造征集令”,孩子们组成水池改造智囊团,着手解决水池水质。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真切体会到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通过情境故事、实践体验、创新活动等方式,思政课堂讲述具有吸引力,教学活动更有创新性,学生更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学校每年进行最受欢迎学科的调研,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直名列前茅。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学军小学是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先行校,学校如何推进与中学、大学的衔接? 张军林:学校通过多种方式与中学、大学衔接,确保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鼓励教师“走出去”“接进来”,常开“碰头会”,学校与周边的中学和大学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教师一起进行课题研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思政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确保各学段的教学内容无缝衔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从而设计出更适合各学段学生的教学内容。 2 用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学生 记者: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除思政课外,学军小学其他学科如何开展思政教育? 张军林:我们倡导人人都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各个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色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学校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肩并肩”,让学生涵养身心、敦品励行。数学课中,教师会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学习统计知识时引入GDP这一话题,让学生感受国家经济腾飞的速度。体育学科开发实施了“足球绅士”精品课程,将谦卑的规范意识、坚毅的精神品质等作为培养目标,将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学科育人。 记者:身边的榜样最有感染力说服力,学军小学如何挖掘并发挥身边的榜样作用? 张军林:身边的榜样、身边的故事看得见摸得着,孩子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思政课要围绕身边的故事做文章。我们一直重视利用身边的榜样对孩子们进行引导教育。比如,学校进行“红领巾新发现”大调查、“珍藏心中那永远飘扬的红领巾”等队日活动,经过这样的思政教育和活动熏陶,孩子们都很爱护红领巾。我们学校有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到六年级毕业,从来没有换过一条红领巾,她非常细心地照料自己的红领巾,红领巾都洗得发白褪色了,一直是她入队时的那条。这样的榜样值得孩子们去学习,学校专门举行了一次特殊的队日活动,学校领导亲手为她挂上了一条鲜艳的红领巾。这条褪色的红领巾现在就收藏在学校队室里。正是受到了身边榜样力量的感染,有的孩子主动申请班级红领巾管理员的岗位。有个孩子利用自己3D打印科技特长,发明了便于全校同学收放和拿取红领巾的设施装置,这个设施现在就安装在校园里,服务于全校学生。 记者:在先锋人物进校园、讲好流动思政课方面,学校是如何做的? 张军林:学校聘请优秀党员和共青团员、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等作为专兼职辅导教师为队员们讲课。我们非常珍惜这些模范人物的资源,在邀请他们为学生上思政课前都会进行充分沟通,实现用童言童语的方式讲好思政课。通过先锋人物进校园、讲好流动思政课,孩子们学会了更好地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渐渐地,他们也从思政宣讲的聆听者成长为践行者、传播者,近年来,我校有近百位少先队员走进红色场馆,争当红色场馆讲解员。 3 以思政教育一体化评价汇聚强大育人合力 记者:思政教育评价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学军小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张军林: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包含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方面,我们对思政教育的评价也是把日常思政教育和课程融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学校立足于传承几十年的学雷锋特色活动,创新构建“雷锋式好少年”评价体系。每学期开展“雷锋少年”评选活动,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中“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评价表”包含3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牢记雷锋精神。通过多种方式评选尊师孝亲、诚信守礼等各类“小雷锋”,鼓励孩子们做更好的自己。“雷锋小队”评选引导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力量,构建校家社志愿服务格局。“雷锋中队”是学校中队建设的最高荣誉,学校建立了学生低段向往、中段立志、高段申报的阶梯式成长激励评选体系,每年都会评选出1至2支“雷锋中队”,实现激励的日常化、过程化、行动化。 记者: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落实课程评价? 张军林: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五大核心素养,实施分项等级评价,主要分为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实践能力3个评价分项,注重整体性、过程性和发展性。 思政课要重视实践性,在实践能力评价方面努力做深做透。我们根据教材中单元的目标要求,按单元主题设计实践作业。设计时首先考虑实践作业能贯穿单元主题中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比如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设计了基于单元整组的实践作业,组织学生开展“公共生活微调查”主题实践活动。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单元很难设计单元整组的实践作业,我们就会研读单元各课内容之间的关联,针对单课内容进行实践作业设计与评价。比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的好习惯》这一单元,我们结合对家长的“一年级学生困扰问题”问卷调查,选取了这一单元第三课《我不拖拉》,设计了本单元的实践作业内容“和拖拉说再见”,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改正的一个拖拉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记者:思政教育一体化评价实施以来效果怎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张军林:为深入实施思政教育一体化评价,一方面,学校从个人、小队和中队各个层面建立起立体的评价机制,制定完善考评措施,将学雷锋活动的成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表彰激励机制,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营造学先锋、当先锋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把课程评价与学生实际深度关联,把结果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努力汇聚“大”的合力,延展课堂“半径”,丰富育人主体和渠道,将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圆”。 4 以整体观念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记者:传承学校文化,有力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做好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协同推进,在这方面,学军小学是如何做的? 张军林:学军小学贯彻“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的教改纲领,以“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办学方向,实践基于儿童文化的个性化教育,有力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思政教育要注重传承,我校以整体观念引领学校思政教育,学校、班级、小队自上而下形成系统,以思政教育为核心,整体化实施;思政教育要注重创新,我校大力推行个性化育人,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拓展个性发展空间;思政教育要遵从思政育人节律,孩子在小学的每一年都有不同的生长关键期,我们架构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季”课程,思政育人节律伴着学校发展的基因,将孩子春风化雨般浸润于丰富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中。 思政课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里,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是学校课堂、家庭课堂和社会课堂通力合作的结果。学校一直将思政教育和特色主题德育活动紧密结合,几十年来坚持撰写班级光荣册,通过寻找发现甚至举办展览会的方式大力宣传身边的典型榜样树正气。 记者:学校如何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张军林:大思政的核心内涵是构建“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学军小学一是构建思政一体化组织体系,成立由校长、书记任组长,校长室各分管负责人为组员的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思政一体化团队,从不同维度加强思政教育。二是加强“党团队”思政协同育人,坚持党旗、团旗、队旗一起飘扬。党团员教师与少先队员一起寻访红色基地,党团队一体化开展红色研学,引导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打造专业化思政学科队伍,倡导人人都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提升思政教育骨干的育人能力。四是拓展校内外思政育人队伍,拓展育人空间,家校共育打好“组合拳”,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