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主动适应学习社会化的时代趋势,立足地域,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活教材”和“资源库”的作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国家级别一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强制度定规范、提质量重效果、建基地拓资源、重监控强考评等举措,强化将地域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平台保障和考核机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温度,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强制度定规范: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制度保障 学院不断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思政课课程特点,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课程教学团队制定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细则》《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细则》等制度,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资源配置、质量监控与考评等方面建章立制,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让教学保障“明”起来。 提质量重效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组织保障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理论课堂”联手“线上课堂”,在教学队伍建设中实施“校内专家”联手“校外专家”,打造政味、趣味、品味、鲜味、情味、余味“六味课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三融”:与内容融合、与教学载体融合、与教学队伍融合,确保实现课程“三通”:课内课外贯通、校内校外贯通、线上线下贯通,让课程教学“新”起来。 一是定红色文化专题。线上教学有机嵌入省级一流课程“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中的地域红色文化专题;同时在建党篇、土地革命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篇、改革开放时期篇、新时代篇通过线上线下融入“王右木革命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六大特色专题,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所必需的“营养”,增强教学的“亮度”。 二是定课程授课专家。校内专家联手校外专家。依照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在思政课中较早启动“八支队伍上讲台”活动。近年来,陆续邀请“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心工作人员景富国、刘强、杨孟昀,江油王右木纪念馆馆长王良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曾昭雄、郭景文、陈俊祥等走入思政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思想内涵,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实现课上课下联动、网上网下联动、校外校内联动,丰富授课形式,拓展教学的“广度”。 三是定实践方式。实践教学中,课程教学团队通过“理论小课堂”牵手“社会大课堂”、“大学课堂”联手“中小学课堂”,积极将王右木革命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特色专题融入到实践中,开展“纪念场馆中的思政课”等系列活动,提高实践教学的“效度”。团队录制“不朽的丰碑”“收藏记忆,历史说话”“特殊战争·深刻记忆”等“纪念场馆里的思政课”,做到“一馆一课”,丰富课程资源。同时,依托绵阳市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研修基地,依托韩晓娟名师工作室,开展“脱贫攻坚精神”等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等线上线下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增强实践教学的“梯度”。 建基地拓资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平台保障 学院不断强化校地合作机制,通过充分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地方党史资源,构建学校、场馆、社会协同文化育人模式,将本土地域红色资源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解决高校文化育人资源相对分散、单一的问题,使课堂主渠道的理论教育落地落实,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先后建立“四川新时代党建创新研究中心”“纪念场馆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等市级重点基地,先后与梓潼“两弹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十余个红色场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开展教师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实现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地。 近年来,组织学生深入基地开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争做时代新人”“感悟王右木革命精神 做有志青年”等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千余篇,年均开展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活动百余场,师生万余人赴场馆开展研教、研习,地方党史文化有效融入毕业论文、项目研究,形成各类实践成果并获奖百余项,十余项实践成果得到省市主要领导批示。 重监控强考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考核机制 学院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为抓手,以国家教育部门专业认证为契机,对标对表研制思政课过程性考核,通过积极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阅读一本中华文化典籍、观看一部文化方面影片、寻访一处纪念场馆、撰写一篇读(观)后感、聆听一次专题讲座,实现场馆教育全覆盖,并将该项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中,将德育评价结果纳入学生评优、评先和入党的范畴,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将德育评价结果纳入班级考核,鼓励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氛围。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用广用深用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好“大思政课”,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受国家教育部门项目“地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及案例整理”(项目编号:19JKSZK093)、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21-1144)、绵阳师范学院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新传承三线精神路径研究”(项目编号:MYSY2022ZD01)、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李白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建构”(项目编号:LB22-A06)资助。 (韩晓娟 冯莎 邓啟刚 石青 敬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