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改风采
2024-09-26 星期四
绵阳师范学院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

  绵阳师范学院牢牢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思政工作始终,探索地方师范院校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路,构建了“三层四圈五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以下简称“精神谱系教育”)新模式。学校思政工作有抓手、有平台、有创新、有特色,成效显著,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以及“四川省党建示范高校”荣誉称号。

  ◆◆

  构建“三层” 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内容

  绵阳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凝结地、弘扬传承地,因此学校以抗震救灾精神为第一层面,开设抗震救灾精神教学专题、主题实践活动,实现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师生全覆盖,培养师生勇于面对困难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将具有鲜明地域关联的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作为第二层面,通过专家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和走进纪念场馆等方式开展教育;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其余精神作为第三层面,借助网络思政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精神谱系教育内容,深化师生对党史和精神孕育发展形成过程的认识,有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

  打造“四圈” 聚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育人全要素

  打造学校主体育人核心圈。学校将精神谱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挖掘学校历史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师生践行伟大革命精神的典型案例,分类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现实层面的具象转化,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打造纪念场馆育人资源圈。坚持校内外联动,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梓潼“两弹城”等40余个纪念场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7类基地。专业与场馆合作,搭建教育实践平台,组织师生深入纪念场馆参观学习,收集整理场馆蕴含的精神谱系教育资源,完成与场馆文化有关的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00余项。建立与纪念场馆紧密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馆校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学校闪亮的名片,探索构建的馆校协同育人模式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协同圈。利用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平台,组织绵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专题学习、研讨、集体备课;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主题实践活动。学校获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单位,成为绵阳地区乃至川北片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辐射示范中心。

  打造社会辐射育人圈。建立抗震救灾精神等研究中心,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理念、时代价值、赓续传承等开展系统性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教育内容;制作发布《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党史一百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绵阳印记100讲》等一批优秀网络作品,牢牢占领网络阵地;组织师生深入社会开展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艺创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的理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吸纳伟大精神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先进人物等充实宣讲队伍,与校内师生组成200余人的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七进”活动,将党的理论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

  实施“五融” 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教育路径

  融入课堂教学,夯实“主渠道”。一是优化思政课堂教学设计。充实教学队伍,通过讲座、专题教学等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人、事、物等红色元素充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主要思政课程,通过“诵”“讲”“演”“验”等形式丰富教学方法。二是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丰富课程思政资源,阐释课程思政重点内容,增强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找准专业蕴含的思政教育点,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课程内在关联的思政教育线,开发校本课程10余门,拓宽学科专业的思政教育面。

  融入校园文化,打造“优品牌”。一是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校园景观文化。建成“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文化园和绵阳师范学院党员教育中心,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育人环境。二是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做精“右木”讲坛等学术品牌;开设“红色经典”阅读空间;设立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月,结合重大节庆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年均30余场;组建逐光团队等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宣讲团,开展“七进”活动年均百余场,形成地域红色文化育人品牌。三是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学校校训、校规等行为规范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融入实践活动,拓展“大课堂”。一是积极开展阅读一本中华文化典籍、观看一部文化方面影片、寻访一处纪念场馆、撰写一篇读(观)后感、聆听一次专题讲座“五个一”系列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将学生走进场馆接受精神谱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二是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主题实践活动。三是依托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修基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大学生与中小学生“手拉手”同进纪念场馆、同温党史故事、同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等活动,编撰成果集4套、案例集3套,收录视频资料50个。

  融入科学研究,构筑“新高地”。一是与纪念场馆联合培养百余名地域红色文化师资。组建由校内教授、校外党史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场馆负责人等参与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研和科研团队,组织师生走进纪念场馆研学年均5000余人次,场馆走进学校宣讲巡展百余场。二是修订教学科研成果认定办法,健全共研共育、研教互哺机制。成立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新时代党建创新研究中心,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价值和教育融合研究,年均发布和申报课题20余个、发表论文40余篇,14项成果得到省市领导批示。

  融入网络思政,占领“新阵地”。一是通过智能技术、虚拟仿真平台,制作《四川党史故事一百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绵阳印记100讲》《“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从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等内容,投放在学校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绵师思语”、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新阵地”,打造“红色沉浸场域”。二是充分利用好融媒体中心,吸引师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陈强 韩晓娟 彭康华 蔡文婷 郑智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 陈强 韩晓娟 彭康华 蔡文婷 郑智谦2024-09-26 绵阳师范学院 2 2024年09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