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心理学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立足心理学专业优势,构建了“三通四融五协同”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 一、搭建“三通”服务保障体系,党建联建共建谋合作,凝心聚力 学院党总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探索了“党建+业务”双融合、“引领+辐射”双带动、“纵向+横向”双链式效应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党总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当地的司法机构、教育机构、精神卫生机构等开展党建与心理联建共建,连通了“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三方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动“学院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融合发展,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的“强磁场”。 二、构建“四融”教育培养体系,知识技能素养共提升,改革创新 学院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以国家级别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为引领,形成“门门有特色、课课有亮点”的教学新格局,探索了“SEED”全过程无痕融入的“四融”教学模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具体做法是:课上,通过心理案例呈现、角色扮演、深度解析及教师点评,让学生“看到(See)”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体验(Experience)”患者痛苦,“激发(Evoke)”学习动力与助人热情,提升专业能力,“投身(Devote)”病人身心健康维护与健康中国建设。课下,通过实践作业、案例开发、心理科普、科创项目等“第二课堂”进行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促进了“课程思政、学术品格、创新思维、责任担当”多维知识体系的有效融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的浅入深出,促进了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实践“五维协同”育人路径,将其融入育人全过程,多元催化 1.前后协同,思政贯穿——把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大思政”格局构建。学院以辅导员为桥梁和纽带,探索了“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实践教学单位”“辅导员+科研导师”“辅导员+家庭成员”的育人模式,将其融入政治引领与育人的全过程、全环节,围绕“旗帜引领、情怀培育、知行合一、守正创新、品德深化”五大目标,凝聚思政育人合力,拓展思政教育的高度、广度、准度、深度和力度。该育人模式被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内外协同,知行合一——把专业实践融入育人全过程 教学方法重实践。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构建了“渐进提升”的实践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知识学习+实战训练”的课程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方案,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衔接。 “第二课堂”促实践。在“第二课堂”上,打造了“学以致用+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外在衔接。 见习实习强实践。学院将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山东省戴庄医院等多家精神卫生机构拓展为学生的见习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形成“内外衔接”的实践模式,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行业锻炼相统一,建立“专业—行业”双重评价机制,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通。 3.上下协同,创新迭代——把创新能力融入育人全过程 全员导师明方向,夯实初始思维。在大一下学期,学院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专业启蒙、思想引领等,让学生从大一就确定初步的研究方向。 博士导航拓思路,启发行业思维。学院每年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等契机,为学生开设系列博士讲专业活动,每名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分享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启发学生的学术思维,开拓学生的科研思路。 科创中心项目制,培养原创思维。学院设立学生科创中心,专门负责学生各项赛事组织管理工作,每组设2—3名指导教师。对标各级各类学生赛事,实行项目化、精细化、过程化管理,各小组定期进行探讨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格局。 4.科教协同,探讨提升——把行业探究融入育人全过程 科研团队促探究。学院形成了“特聘教授—导师—骨干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团队,建立人才流动柔性机制,聘请优秀学者担任学院专业导师或技术顾问,与校内科研人员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形成人才合理交叉流动的良好格局,打造科研协作生态链。 教研团队重探讨。学院组建了以“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为梯队的优秀教学团队,设置青年教师导师,利用“传帮带”方式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举办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经验交流分享会、名师教学论坛等,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以研带本、以师带生,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5.“教服”协同,搭建平台——把反哺社会融入育人全过程 科普基地反哺社会。学院拥有12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该中心集教学、科研、服务功能于一体,2023年获批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中心平台,学院紧密对接区域民众心理健康需求,广泛开展面向师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为学生拓展了广泛的实践锻炼机会,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反哺社会的意识。 合作交流促成果产出。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美国德保罗大学、中国心理学会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学会等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格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机会,更有助于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平台汇聚地方单位、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格局,实现了产学研三方共赢,使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互融互通。 (本文系2023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DT时代应用型人才‘三通四融五协同’产教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Z2023069]、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校‘五向融汇’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ZC10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医学院校辅导员‘五维协同’精准思政育人模式构建”[项目编号:24FD0305]、2022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后疫情时代‘五维同育’教育模式在医学生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2022100]和“医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基于赋能理论的知行融合式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M2022333]阶段性成果) (田桂香 王艳郁 武敬亮 于少杰 杨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