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星期五
山西医科大学
世纪医魂立德树人 百年医脉大医为民
  国民师范学校东院(今太原市小北门)校址

  9月的三晋大地,金秋悄然而至,天空湛蓝如洗,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落在大地上。在这美好时节,山西医科大学迎来了105岁华诞。105年来,历代山医人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了一批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卓越医学人才,蹚出了一条传承弘扬、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奋进之路。

  医府肇始,觉醒年代启先河

  伴随着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8月,在太行之麓、汾水之滨,山西近代医学人才的摇篮——山西医学传习所借址山西国民师范学校东院得以创立,开启了山西近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

  初创的山西医学传习所,兼授中医和西医,并开设英文课程。同年9月招收第一期学生184人。1920年2月,学校在太原新民中正街(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内)购买土地百余亩,建筑校舍600余间,同时以“救治病人,辅助医会改进医术,并指导医校学生实习”为宗旨,创办附设医院。随着教学、医疗和研究的开展,各项规章制度也日趋完善。1921年6月,《医学杂志》创刊,旨在“整理旧学,输进新知,以组成有统系之学说,谋医学上革新之建设”,设有“特载、论坛、专著、医药学说、方药研究、临床心得”等栏目。同年8月,改组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以中医完全学科及西医主要学科为教授科目,加授英、德、日三种语言文字,为学生毕业后留学预备。1928年8月,学校改称山西医学专科学校,以西医为主,兼授中医。七七事变以后,随着太原局势日趋紧张,部分山医师生南迁到新绛县,组建民族革命大学医学院。1938年3月临汾失陷,学校西渡黄河,迁到陕西三原,更名为山西川至医学院,后又辗转三原、宜川之间。1940年3月,学校并入山西大学后,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

  作为山西医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民国时期的山医在继承中华传统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近代医学教育理念,融贯中西方医学精神、强化医学济世救民功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杨百诚、时逸人等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医学名家,扎根在太行与吕梁之间的这片高天厚土,肩负起民国山西医学教育发展的重任。一代代山医人,以无比顽强的精神,坚持民主与科学,使学校在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中得以传承发展,也推动了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进步。

  焕发新生,重任在肩强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家战略布局和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学校牢牢扛起重大国家使命,迈入全新发展时期。

  1949年4月,太原解放。5月,迁入北平的全体师生返回太原。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整顿后,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办好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决定对山西省内现有的4所医学院校进行合并。7月,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及其附属医院川至医院并入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并入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8月,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山西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并入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四校合并后,定名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著名肺科专家何穆担任院长。同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山西大学医学院支部,方欣甫任党支部书记。肩负山西现代医学教育发展使命的山医,历经辗转漂泊后焕发新生。1953年,山西医学院独立建院,全面教改,广聚贤才。伴随着全国院系大调整,同济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江苏医学院、浙江医学院等高校的医学名家、优秀师生齐聚山医,学校临床医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培养了更多投身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以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伴随祖国经历的风风雨雨,山医人组织的援外医疗队、援疆医疗队、扶贫医疗队等,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远涉亚非国家。1955年,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江苏医学院卫生系、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的部分师生调整到山西医学院,组建山西医学院卫生系。中国公共卫生学奠基者、中国首部卫生学教材《卫生学总论》和《卫生学词典》主编,时任江苏医学院院长的邵象伊教授,以及山东医学院卫生系李希圣、叶衍增教授等一批公共卫生专家都来校任教,山西医学院成为当时全国保留有卫生系的六所院校之一。自此,学校牢牢扛起国家使命,为华北、西北地区的公众健康筑起钢铁长城。1958年,伴随着中国核工业和国防尖端医学事业的发展,作为全国12所成立国防尖端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学校成立同位素研究所,放射医学(核医学)应时而建,成为新中国较早建立的核医学科。1980年,山西医学院与山西省公安部门联合创办法医学专业,成为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全国首个法医学本科专业。1983年10月,国家教育部门会同公安、司法、卫生等多部门在山西太原晋祠召开了全国高等法医学专业教育座谈会,为法医学专业高等教育明确了方向。会上充分肯定和推广了这一联合创办法医学专业的举措。40年后的2023年10月,全国法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再次齐聚晋祠,召开“中国法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论坛”,发表了在中国法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法医学“晋祠宣言”》。如今,学校公共卫生学院扛起了国家战略赋予的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重任,放射医学(核医学)、法医学和职业病学共同组成肩负重大使命冲击“双一流”学科的特种医学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学校各项工作如雨后春笋,焕发勃勃生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持续优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质量持续提升。1996年9月,学校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实现了办学层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全面提升。

  赓续血脉,红色淬火坚信仰

  从诞生之日起,山西医科大学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积淀于黄土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孕育出红色基因血脉,铸就了山医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在红色血脉的召唤中,任悟僧等一批学子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05年的风雨洗礼中,培养出了一批批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深植山医血脉的红色传承历久弥新。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展开。当时,太原的中共党员胡奋之与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学生马兰青是沁源同乡,就住在马家,积极向进步青年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并介绍了一些进步书刊。在胡奋之的影响下,任悟僧等学生参加了山西全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及其发起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也在学校中日益扩大。1932年1月,经胡奋之介绍,任悟僧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山医组建了第一个党小组,积极宣传党的思想,播撒革命火种。1935年12月,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山医师生积极加入组成太原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学校在培养医学人才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进步学生纷纷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时期的骨干力量。

  1938年3月学校奉命西渡黄河,途中因交通工具不够和日军轰炸等原因,部分师生离校,有的师生到西北联大或延安抗大参加了革命工作。如学生刘志远在岚县前庄参加了八路军,在120师卫生部担任军医,历任西北军区医院门诊部主任、晋绥一分区民众医院院长等职。1938年秋天,八路军将领到山西川至医学院视察,为师生作了关于游击战和持久战问题的形势报告,极大地增强了师生坚决抗战的信心和决心。1946年8月,学校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48年7月,跟随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迁入北平的乔荣智找到了中共北平地下组织,成立山西大学地下党支部,团结广大进步学生开展活动,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山医广大师生同全国人民一道,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积极为志愿军捐赠筹款,184人报名要求参加赴朝医疗队,薛贵书和潘望庆两位同学在前线献出宝贵生命,亦成为铭刻在山医校史中的精神丰碑。

  学校105年建设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红色基因,已融入每一名山医人的血液、滋养着每名山医师生的心扉,彰显了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底色。扎根红色沃土的山医人,传承着光荣传统和红色血脉,积极锻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践行者、传播者,努力培养更多勇立潮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永葆初心育栋梁

  山西医科大学具有重视医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历代山医人秉承首任校长杨兆泰先生倡导的“医师之十德”,逐步形成了“医理博精、德能高邃”的校训、“献身、务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和“求实精进、坚韧弘毅”的山医精神。在105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赓续传承优良传统并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医德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山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传统医德教育、新社会医德教育、新时期医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新时代医德教育新模式,全面构建了以思政课为核心、全课程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通,拓宽医德教育主渠道。以建强建优山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大力加强传统思政课建设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学生全部课程,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由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群、健康人文教育课程群、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群组成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挖掘三晋红色文化、校友中的红色人物、校史中的红色故事、校内外的红色遗迹等,加强提炼、转化、融合,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党的创新理论等融入思政课中。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体系。坚持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交互融通,筑牢医德养成主阵地。针对医学教育周期长、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等医学实践思政教育,将传统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延伸到临床实践等医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发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特色课程,与刘胡兰纪念馆、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签署结对合作协议,在黄崖洞革命纪念地、徐向前元帅纪念馆、白求恩纪念馆、高君宇故居等26个红色教育基地挂牌学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共同举办学生暑期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场景,扩大多样化实践教学覆盖面,挖掘实践教学丰富内涵,提升育人合力。坚持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交互融通,共谱医德教育主旋律。持续深化拓展“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衔接、贯穿全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成长为主线,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育人资源,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工作,积极构建育人实践新格局。适应新时代师生对传播方式和渠道的新要求,建设了“憩读轩”“山医马院”“山医青年”“易班”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线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强国号等新媒体,与校园网站群、微信公众号等相呼应,构建同频共振的新媒体矩阵。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时代新人说”进校园、山医博邃讲堂、讲座报告会等。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为契机打造精品思政大课,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民情怀、精深的医学素养、卓越的服务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的医学栋梁,培养面向人民健康需求有理想的好医生和面对重大风险挑战迎难而上敢担当的“逆行者”。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田志刚,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杨辉、张颖惠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矢志奋斗,凝心聚力铸辉煌

  105年的风雨兼程,105年的矢志不渝。今天的山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教育强省和健康山西目标要求,紧紧把握山西省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1331工程”和“136”兴医工程等重大机遇,锚定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以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为抓手,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是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国家教育部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理念,完善育人桥梁体系,扎实推进“新医科”建设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一流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智能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健康管理等特色专业,升级改造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传统专业,强化一流课程与国家教材建设,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研究能力,不断夯实“医学+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和国家教育部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筑牢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医学人文胜任力和医学技能胜任力。学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0门,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入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轮规划教材副主编、编委43人。获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国家教育部门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连续三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金奖,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重大新突破。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确定了“2+1+1”学科建设思路,打造特种医学一流学科突破点,培育法医学一流学科增长点,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数字“医谷”核心区。学校联合国内110所大学528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家,发布《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山西宣言”》。联合全国33个法医学本科专业和52个法医学研究生培养单位、400余位专家,发布《中国法医学“晋祠宣言”》,为推动新时代法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多个国内主流学科排行榜上,学校的特种医学学科持续动态排名全国前列。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落实山西省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出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和本土培育高层次人才待遇发放办法,大力度全职引进院士、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等政策,对成绩优、潜力大的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一事一议、按需支持”,人才工作实现良性互动。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新医科与新工科深度融合,做好“四链融合”文章,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核素配药设备“辐睿智配”、世界首台核磁光电一体化五模态脑成像装备等填补了国际领域空白。国家教育部门医药基础研究中心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LM49片成功转化产值1.1亿元。学校与清华大学共建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并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未来医学联合研究中心,组织学生开展“清山学生实践培养计划”“探索未来医学路”暑期实践,互派师生开展科研联合攻关,两个中心的部分成果在《自然》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校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创立京晋冀蒙高校与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合作新机制,合力筑牢中国公共卫生安全华北屏障。学校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在汶川地震、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襄汾溃坝事故、抗击非典、抗击新冠等历次重大事件中始终冲锋在前,展现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援藏、援疆、援非等活动中都能看到坚持奋战一线的山医人身影,彰显了山医实力与山医担当。学校坚持扛牢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山医文化相融合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整合优质文化资源,聚焦项目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出一批以国家教育部门思政精品建设项目话剧《赵雪芳》等为代表的山医文化品牌,通过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一院一品”工程、“正学风比勤奋”学习竞赛等活动,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文化感染、熏陶中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坚持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剑桥大学、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企业的互鉴互融互通。搭建高水平国际协同创新科研平台,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交流合作。依托国家教育部门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在地国际化培养,提升师生的国际胜任力,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栉风沐雨越百年,使命煌煌启新程。厚重的黄土高原赋予了一代代山医人求实精进、坚韧弘毅的精神品质和矢志为民、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一代代山医人扎根在三晋、守护着三晋,一批批优秀医学人才,攀登着一座座医学高峰,留下一串串坚实足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山西转型主战场,为提升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而不懈奋斗。

  105岁的山医,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开启新的航程……

  (王军 解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0世纪医魂立德树人 百年医脉大医为民 王军 解军2024-09-06 山西医科大学 2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