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星期五
三地教育局长共话城乡一体化——
教育“洼地”如何后来居上
  暑期,在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黄金殿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室,孩子们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乡村公益暑托,用传统文化点亮农村儿童的暑假生活。 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

  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是必由之路。本期,我们邀请南、北、中部地区三位教育局长,谈谈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笨鸟先飞”、后来居上。

  区域简况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辖12镇4乡522个行政村,面积1012平方公里、人口65万。依托教育部定点帮扶,强力实施“百校入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新模式。全县各类学校179所,幼儿园92所,在校学生113014人,教职员工4997名。

  淮北市杜集区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下辖5所中心学校、3所区直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园)71所,在校生35855名,教职工2485名。几年来杜集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取得实效,先后实施了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

  南平市建阳区,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总面积3383平方公里,人口36.5万。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是朱熹故里、“中国建窑建盏之都”。全区现有各类学校57所,幼儿园42所,在校生54452人,教职工3166人。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唐琪 黄星

  访谈嘉宾:

  张延峰 河北省威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曹立民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陈大勇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摊子大欠发达 优质均衡更具挑战

  主持人:三位局长好,今天我们谈谈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话题。先请三位简要介绍区域内义务教育现状和难点。

  曹立民:作为闸河煤田的主采区,随着煤矿逐步关闭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杜集区面临着人口流失、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教育也是如此:资源配置不均衡,校园老旧,办学条件较差,在淮北地区曾有“教育洼地”之称。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道路上,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资源分配上有些失衡,农村学校往往硬件设施差一些,特别是30多所小规模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没办法配全。二是全区师资力量整体超编,结构性缺编严重。由于历史原因,城区教师超编严重,农村学校常常缺老师,小三门老师更是难得一见。三是由于杜集区是城郊农业区,外出务工人员多,孩子们则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和关爱就成了问题。

  陈大勇:建阳区是闽浙赣三省交界之地,位于福建省北部,也被称为“闽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我区5万多名在校(园)学生,在城区就读的占73%,在乡镇就读的只占27%,出现城区“容纳不下”和乡镇“学生少”的两极现象。

  究其原因在于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研究、自身特色建构等方面相对滞后;乡村学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教师职业发展受限、队伍老龄化严重、培训学习机会少等问题,导致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较城镇教师普遍有所差距;乡村校长发展思路单一,管理方式陈旧,缺乏科学规划和目标设定。乡村教师结构也亟待优化,目前1470名乡村专职教师中,音、体、美教师占比仅为10%。

  张延峰:威县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近些年,作为河北省唯一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县,创造了备受瞩目的威县速度、威县模式,被誉为欠发达地区后发崛起的典范。

  威县的乡村学校占比高。全县辖12镇4乡522个行政村。全县现有各类学校179所,其中农村中小学159所,占88.8%。这么大的工作摊子,这么大的工作量,困难可想而知。但教育强国的大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近些年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形成了“贫困县办大教育、富教育、强教育”的可喜局面。

  优配置强师资 城乡一体区域兜底

  主持人:看来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硬骨头也得啃。从区域层面看,我们如何统筹规划,优化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张延峰:“再穷不能穷教育。”县委、县政府克服财政困难,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并优先向农村地区倾斜。我算了一笔账,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12.9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城区学校扩容增位6.7亿元,其余6.2亿元投放农村,实施乡村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比如:投资1.59亿元,新建、改扩建79所农村中小学,对农村学校校舍院落、取暖设施、水冲厕所等进行改造和提升。我们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投资2.1亿元新建、改扩建49所幼儿园,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取得可喜成绩。

  曹立民:近年来,我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作出诸多大胆实践探索,均成功见效,也得到了上级肯定和社会关注。

  在硬实力提升方面,我们大尺度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和规划布局优化调整,缩小物质层面的差距,一方面实施“撤小并大”,四年来共撤并小规模学校30所,两个区属公办高中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实施“城市增容”,在新增人口聚集区高标准建设了新校3所,针对留守儿童监管难问题,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

  陈大勇:“优配置”方面,建阳区委、区政府根据城乡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科学规划学校的位置和规模;区财政对教育大手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设备,为城乡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缩小城乡硬件差距。建立建阳教育智慧云平台,让城乡学生都能获取优质的课程资源。

  主持人:区域统筹规划是“硬支持”,那么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软实力”方面,我们有哪些做法呢?

  曹立民:师资方面,我们深度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教师编制、岗位、职称全区统筹,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彻底打破了教师正常交流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一招就解决了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保证了每所学校都可以开足开齐每一门课程。比如以前的大庄小学和梧南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评职评优等不占优势,教师缺编严重,专职的音乐、美术老师就没有。“无校籍管理”制度实施以后,评职晋级全区统一标准,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到这两所学校去就没了负面情绪,目前,这两所学校的音体美课程都开设得符合标准,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区级以上的荣誉。

  陈大勇:“强师资”方面,建阳区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针对城乡教师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推动城乡教师的定期交流和轮岗,让城区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乡村,乡村教师也能到城区学校学习提升。近三年,我们多渠道招聘教师572人,选调乡镇优秀教师49人到城区学校任教,选调10名符合条件的教师充实进修学校教研队伍。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也由人均300元提高到500元。

  张延峰:强教必先强师。2020年以来,威县累计新增教师999名,引进顶岗实习教师380人次,全部充实到乡村一线学校,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工作中,全力推进师德教育常态化,先后开展了“最美教师”、“十佳”师德标兵、优秀园丁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培树了一批人民教师的优秀典型和榜样。

  常庄学区李亚波老师,是2009年招录的首批特岗教师。15年来,她扎根基层,躬耕教坛,在三尺讲台挥洒青春。2023年,李亚波老师作为河北省唯一入选教师,参加教育部“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2023年优秀特岗教师巡回报告团”,赴吉林、甘肃、陕西等省作了题为《我的青春我做主》的精彩报告。像李亚波这样的老师,威县还有很多。

  促教改集团化 创新举措敢为人先

  主持人:谈了优配置、强师资的“基本操作”,还想和三位局长聊聊,在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中,有哪些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创新性举措?

  陈大勇:建阳区的亮点举措,一是以“紧密型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为主体,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立城乡中小学紧密型教学教研片区共同体6个,按照“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协作发展、优质均衡”的工作要求,采用“管理互动、教研联动、课程齐动、师资走动、经费转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七动”工作模式,将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乡镇学校。

  二是以“范式创新”和“数字赋能”为两翼,提供城乡协同发展新路径。一方面,由中小学每个共同体内一所城区优质学校牵头,在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学校特色创建等方面,先入为主提供范式。乡镇薄弱校在共享范式的基础上,聚焦多元文化融合,大胆创新,促进校园文化的转型和优秀文化的传播,如水吉镇中小学的“建盏文化”,麻沙中心小学的“中药文化”,徐市中心小学的“农场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搭建“教学研一体化”工作台,让共同体每一个成员校都可以进行常态化集体备课、主题教研活动,有效地解决乡镇教师教研力量不足的问题。通过开设“云端”专递课堂,我们把优质的教学资源传递到各校,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如同在同一个教室一样进行互动教学,让优质课“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把人工智能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

  张延峰:我想着重谈谈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见效快,可以有效盘活现有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效益和水平。各成员校实行统一的管理、保障、评价、激励机制,我们在集团学校全部装备“双师课堂”信息化设备,实现线上线下双向沟通交流,并做到统一进度、统一教研、统一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教学评价,带动成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步提高,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择校难题不攻自破。

  例如,二中北校区(原七级中学)地处三县交界处,距离县城35公里,近年来学校建设停滞不前,在校生数量急剧萎缩,群众意见很大。2021年3月,成立威县第二中学北区,投资3600多万元,对学校进行整体扩建,在硬件提升基础上,七级中学奋发图强,借鉴威县二中先进管理模式,强抓内功提升,三年内在校生从108人飞跃至2356人,办学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齐声称赞。

  在全县,依托县直中小学和幼儿园成立教育集团19个,覆盖农村成员学校126所,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曹立民: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采取“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淮海绿地21城实验学校为例,通过整合段园镇的4所农村学校,并通过与市直优质学校合作办学,成功引进了淮北西园中学副校长周开军,这不仅为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推动了一系列系统性的规划与实施,使该校成为当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典范。

  同时,“走出去学习”策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培养高水平校长团队,如选派李炳歌等校长赴上海、浙江等地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学习,他们带回的先进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提升地区教育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鼓励校长终身学习,积极参与高校举办的各类校长能力提升研修班,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校长们参加了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组织的校长能力提升研修班,这些研修班为校长们提供了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提升了校长们的管理能力和教育理念,促进了与全国各地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杜集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区域周刊 09教育“洼地”如何后来居上 本报记者 唐琪 黄星2024-09-06 三地教育局长共话城乡一体化—— 2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