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法治课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言不合,切勿“开盒”》的课堂教学,探索了有共鸣、有参与、有回响的新时代中学法治课创新路径。 精准锚定“共鸣点”,升华课堂温度。“共鸣点”是指那些能瞬间连接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与认知兴趣的教学切入点,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实关切。课程中将网络空间比作盒子,以此贯穿所有教学环节:从上课伊始现场打开盒子抽取个人信息张贴在黑板上,到最后关上盒子为其上锁。其间,结合未成年人因追星纠纷引发的案例展开探究,通过具象化教具、真实案例与情感引导的三维联动,使法治课堂升华为具有情感温度与生活实感的浸润式教育场域。 巧妙设计“参与链”,激发思辨深度。“参与链”是一系列环环相扣、旨在将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的课堂活动设计,是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在深度参与中强化法治思维。课程围绕“开盒挂人”设计了阶梯式探究链条:首先引导学生解构“开盒挂人”的动因,继而分析其危害,并聚焦法律责任,系统梳理法律后果,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不同维度提出治理建议。全过程通过知识调用、案例比较与法理整合的认知训练,使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深化法治原则理解,实现思辨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持续关注“回响场”,延伸育人广度。“回响场”是指法治教育的效果超越课堂,在校园生活、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未来人生中产生的持续性影响,其关键是设计让学习效果得以强化、延伸和实践的路径。课程的作业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反“开盒挂人”安全手册,以手抄报或电子海报形式完成可视化呈现。此项任务可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筛选、艺术表达与法治宣传能力,完成从认知内化到实践外显的转化过程。同时,通过学生与家人合作完成作品,在校园和社区公开展示,可有效拓展法治教育的辐射维度,推动法治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第三十中学校)
|